无不容然后尽屈伸之道,至虚则无所不伸矣。

  于人有君子小人,于世有治乱,于己有富贵、贫贱、夷狄、患难,天地之化至大,其屈伸非旦夕之效也。人所以不能尽屈伸之道者,遇屈则不能容也。至虚,则古今如旦暮,人我如影响,交感于太和之中而神不损。龙蛇蛰而全身,尺蠖之伸在屈,浩然之气,亘古今而常伸。“言忠信,行笃敬,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利害于我何有焉?

  “君子无所争”,知几于屈伸之感而已。

  屈伸必相感者也,无待于求伸,而又何争!

  “精义入神”,交神于不争之地,顺莫甚焉,利莫大焉。“天下何思何虑”,明屈伸之变,斯尽之矣。

  精义,则伸有伸之义,屈有屈之义,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入神者,否泰消长之机化有变而神不变。故六十四象而乾、坤之德在焉,阴阳之多少,位之得失,因乎屈伸尔。知达于此,理无不顺,用无不利矣。彼与物争者,唯于天下生其思虑,而不自悦其心,研其虑,故憧憧尔思而不宁,唯己小而天下大,异于大人之无不知而无不容也。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  无不容然后尽屈伸之道,至虚则无所不伸矣。
于人有君子小人,于世有治乱,于己有富贵、贫贱、夷狄、患难,天地之化至大,其屈伸非旦夕之效也。人所以不能尽屈伸之道者,遇屈则不能容也。至虚,则古今如旦暮,人我如影响,交感于太和之中而神不损。龙蛇蛰而全身,尺蠖之伸在屈,浩然之气,亘古今而常伸。“言忠信,行笃敬,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利害于我何有焉?
“君子无所争”,知几于屈伸之感而已。
屈伸必相感者也,无待于求伸,而又何争!
“精义入神”,交神于不争之地,顺莫甚焉,利莫大焉。“天下何思何虑”,明屈伸之变,斯尽之矣。
精义,则伸有伸之义,屈有屈之义,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入神者,否泰消长之机化有变而神不变。故六十四象而乾、坤之德在焉,阴阳之多少,位之得失,因乎屈伸尔。知达于此,理无不顺,用无不利矣。彼与物争者,唯于天下生其思虑,而不自悦其心,研其虑,故憧憧尔思而不宁,唯己小而天下大,异于大人之无不知而无不容也。

这首诗的翻译是:“没有包容就不能做到完全的屈伸之道,达到极虚就能无所不能伸展。对于别人有好人坏人之分,对于世界有治乱之分,对于自己有富贵贫贱、夷狄患难之分,天地的变化很大,但这种屈伸的变化并非一时可以完成的。人们之所以不能够做到完全的屈伸之道,是因为遇到逆境就容不得别人。达到极虚的境界,就可以像昼夜一样变化莫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镜子反射那样,相互感通于宇宙万物的和谐之中,精神不会受损。蛰伏的龙蛇都能保全自己,尺蠖虫的弯曲伸直都是出于屈,浩荡正气贯穿古今始终都能保持伸扬。即使说出忠信之言,行事笃敬之人,即使是到了夷狄的地方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操守,这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君子没有什么可以争斗的东西”,这就是说,了解屈伸的感应规律就够了。
屈伸之间必然相互感应,不必追求伸展,又何必去争斗!
“精义入神”,把神融入到精义之中,不争夺地位而顺应自然,这是最顺畅的了,也是最有利的了。“天下还有什么要思虑的什么要顾虑的”,明白了屈伸的道理,那么一切道理都明白了。精义就是知道进退存亡而不失正当的道理,进入神妙的境界就是能够顺应变化而神不丧失。因为有了六十四卦的变化,所以干、坤二卦的道德也就在其中了,阴阳的变化多寡,位置的高低得失,都是通过屈伸的变化而产生的。如果知道了这个道理,那么处理事务就会事事顺利,运用权术就不会有不顺利的情况了。那些与外物争执的人,只是在天下产生了思考忧虑之心,却没有让自己的心得到满足,只是一味地思考担忧,因此思想纷乱不安,只有自身微小而天下伟大,这和大人的心态是不同的。大人的心态是无所不知道的而又能包容一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