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不勉明,则人无从倡,道无从弘,教无从成矣。
既明其理,尤详其事,君子之所以耄而好学,有余善以及天下后世也。
礼,直斯清,挠斯昏,
顺天理自然之节文为直;众论起而挠之,奉吾直而折之乃不乱。欧阳修、张孚敬皆成乎一说,惟其曲而不直也。敔按:《濮议》及《兴献帝谥说》,行乎一时而理不顺乎人心,故曰“曲而不直”
和斯利,乐斯安。
顺心理而直行,和于人心而己心适矣;安而利,孰得而挠之!退让为节,直清为守,合斯二者而后可以言礼。
将致用者,几不可缓;
心之初动,善恶分趣之几,辨之于早,缓则私意起而惑之矣。
思进德者,徙义必精;
辨其几,则已取义矣;而义必精而后尽理之极致,故进此而研之以充类至尽。
诗句与译文对照:
- 己不勉明,则人无从倡,道无从弘,教无从成矣。
- 注解:己 指的是自己;不勉明 表示不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倡 在这里指带头或引领;道 指的是道理、道德;弘 意为弘扬;教 指的是教育。整句意味着如果个人不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那么其他人将无法引领,道理和教育也将无法发扬光大。
- 既明其理,尤详其事,君子之所以耄而好学,有余善以及天下后世也。
- 注解:既明其理 指已经明白了道理;尤详其事 表示对事实细节的深入考察;耄 通常指年老,但在这里可能是指学识丰富或经验丰富;好学 表示喜爱学习;有余善 意指拥有足够的德行和善举以影响他人;及 是动词,意为涉及或到达;天下后世 指未来的世界和后世的人。这句强调了通过理解道理并深入研究具体事件后,君子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足以影响整个天下和未来世代。
- 礼,直斯清,挠斯昏,顺天理自然之节文为直;众论起而挠之,奉吾直而折之乃不乱。欧阳修、张孚敬皆成乎一说,惟其曲而不直也。敔按:《濮议》及《兴献帝谥说》,行乎一时而理不顺乎人心,故曰“曲而不直”。
- 注解:礼 指的是礼仪制度;直斯清 意指正直而清明;挠斯昏 表示混乱而昏暗;”顺天理自然之节文为直” 指的是遵循自然的规律和秩序。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观点,即在面对众人的议论时,应该坚持正直的原则,而不是被外界的混乱所影响;欧阳修和张孚敬都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尽管他们的观点在当时可能被视为曲解了事情的本质。敔(作者)认为《濮议》和《兴献帝谥说》的例子说明了这种曲解是不直的。
- 和斯利,乐斯安。
- 注解:和斯利 意指和谐带来利益;乐斯安 表示因和谐而感到安宁。这是关于如何通过和谐来达到内心安宁的一种说法。
- 将致用者,几不可缓;心之初动,善恶分趣之几,辨之于早,缓则私意起而惑之矣。
- 注解:将致用者 意指那些即将付诸实践的人;几不可缓 暗示着时机紧迫,不容延误;心之初动 指的是内心最初产生的意念或想法;善恶分趣之几 描述了一个区分善恶的微妙时刻;辨之于早 表示要早早识别并分析这些念头;缓则私意起而惑之矣 表示如果延迟处理,可能会导致个人的私欲和偏见产生。
- 思进德者,徙义必精;辨其几,则已取义矣;而义必精而后尽理之极致,故进此而研之以充类至尽。
- 注解:思进德者 指那些渴望提升品德的人;徙义必精 意味着追求正义必须专注且彻底;辨其几 表示在行动前仔细分析和辨别;则己取义 意指通过这种方式已经确定了正义的方向;义必精而后尽理之极致 表明只有当追求正义的决心和行为都达到极致时,才能充分实现道德的理想;最后提到“进此而研之以充类至尽”,强调了深入研究和彻底执行的重要性,以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