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施不宜,则何业之有!
无施不宜,所遇皆顺也。知此,则不怨不尤,而乐天敦仁于不息矣。
“天下何思何虑”,行其所无辜,斯可矣。
所谓天下有道不与易也。处变则不怨尤,处常则不妄作,皆与时偕行之精义,非以己意思虑之。
旧本分为二,今合之。
知崇,天也,形而上也;通昼夜而知,其知崇矣。
知崇者,知天者也,知形而上之神也。化有晦明而人用为昼夜,神则不息,通昼夜而无异行;略屈伸之迹而知其恒运之理,知合于天,崇矣。时有屈伸而君子之神无间,《易》曰“知崇法天”,法其不息也。
知及之而不以礼性之,非己有也。
礼之节文见于事为,形而下之器,地之质也。性,安也。形而上之道,有形而即丽于器,能体礼而安之,然后即此视听言动之中,天理流行而无不通贯,乃以凝形而上之道于己,否则亦高谈性命而无实矣。
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
若无施不宜,则何业之有!
无施不宜,是指不随意行动,所遇皆顺。知道这一点,就不会感到怨天尤人,而是能够乐天知命、敦厚仁义,在不断的修养中前行。
天下何思何虑,行其所无辜,斯可矣。
“天下何思何虑”,是说不要过多地思考和忧虑。行其所无辜,即行事要合乎道义,不做亏心事,问心无愧。这两句话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旧本分为二,今合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原书中的两段内容现在合并为一段。这种合并可能是为了强调某些观点或思想的统一性。
知崇,天也,形而上也;通昼夜而知,其知崇矣。
知崇者,知天者也,知形而上之神也。化有晦明而人用为昼夜,神则不息,通昼夜而无异行;略屈伸之迹而知其恒运之理,知合于天,崇矣。时有屈伸而君子之神无间,《易》曰“知崇法天”,法其不息也。
这段话主要讲述了对“知”的理解。其中,“知崇”是指对天道的深刻理解。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如昼夜交替),认识到天道的运行规律(如神的不息),从而在面对变化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这种对天道的理解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的观察上,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和境界的追求。
知及之而不以礼性之,非己有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了某种知识或道理后,应当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这种运用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如果只是知道而没有实践,那么这些知识就不属于自己,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它们。
礼之节文见于事为,形而下之器,地之质也。性,安也。形而上之道,有形而即丽于器,能体礼而安之,然后即此视听言动之中,天理流行而无不通贯,乃以凝形而上之道于己,否则亦高谈性命而无实矣。
这段话主要讲述了礼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礼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礼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规范和秩序,它既是一种外在的要求,也是内在修养的表现。通过实践礼的精神,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