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知礼成性而道义出,如天地位而易行。
知极于高明,礼不遗于卑下,如天地奠位而变化合一,以成乎乾、坤之德业,圣学所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也。
知德之难言,知之至也。
天下之所言者,道而已。德则通极于天,存之以神,和之于气,至虚而诚有,体一而用两;若倚于一事一念之所得而畅言之,则非德矣。知已至,乃知其言之难。
孟子谓“我于辞命而不能”,又谓“浩然之气难言”。《易》谓“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又以尚辞为圣人之道,非知德,达乎是哉?
圣贤知德之难言,然必言之而后自信其知之已至,故以尚辞为道之极致。“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修辞立诚”,言其所自知,非中人以下所可与闻也。
暗然,修于德也;
以下是对《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的逐句释义:
- 故知礼成性而道义出,如天地位而易行:
- 这句话出自《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王夫之在此处阐述了道德与礼仪的关系。他认为,通过遵循道德规范,人的本性就会得到培养和提升,从而使得外在的行为也合乎礼仪,就像天地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一样自然顺畅(“道义出”意为行为合乎正义)。
- 知极于高明,礼不遗于卑下,如天地奠位而变化合一,以成乎乾、坤之德业,圣学所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也:
- 这段话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高远境界。王夫之认为,真正的道德修养不仅要求个人在高尚的境界中追求卓越,而且要能够将这种修养普及到每一个层级的人,使之达到平等和谐的状态。这种从上到下的普遍道德教育正是儒家所倡导的圣学精神,即追求高远的道德目标同时保持道德的中庸之道。
- 知德之难言,知之至也:
- 这里王夫之指出,真正理解道德的深刻内涵是非常困难的。他进一步解释说,因为这种理解超越了普通语言和思维的范畴,达到了一种深刻的认识水平。只有达到了这种程度的理解,才能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道德。
- 天下之所言者,道而已:
- 这句话表达了王夫之对于道德的理解是超越言语之上的。在他看来,世界上所有的言语和表述都只是对于道德的一种表达或者解读,真正的道德是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的。
- 孟子谓“我于辞命而不能”,又谓“浩然之气难言”:《易》谓“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又以尚辞为圣人之道,非知德,达乎是哉?:
- 这是引自《孟子·尽心下》和《易经·系辞上》。孟子和《易经》都认为道德的真谛是无法用言语来完全表达的。王夫之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虽然言辞可能无法完全传达道德的精髓,但通过德行本身仍然可以体现和传递道德的精神。他强调了德行作为道德传达方式的重要性,认为即使没有华丽的言辞,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也能通过行动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教化他人的效果。
- 暗然,修于德也;
- 这句话是对“修己”、“修身”等概念的引用,表明了王夫之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视。他认为真正的修养不是外在的行为或成就,而是内心的自我修炼,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提升来实现。
综上所述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中通过对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的阐述,展现了其卓越的哲学智慧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及继承。这不仅深化了对张载思想的理解,也为后世研究古代哲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