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下通江门,钱王铁箭今尚存。
世传当时有三箭,两箭沈沙俱不见。
唯留一箭在江头,此箭不随江水流。
壮士摩挲撼其镞,根株下贯金鳌足。
出地曾无一尺高,定知作则捍波涛。
始丰先生真好辩,直指是幢非是箭。
雨淋日炙四百年,孤星煌煌长在天。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可能是元代的诗人。诗的内容描述了钱王的铁箭仍然保存着,而其他两箭都已经沉入江底,只有一箭还留在江头,它并不随江水流走。诗人抚摸这杆铁箭,感到它在根株下贯穿了金鳌足,出地后没有一尺高,但知道它是用来捍卫波浪的。

以下是诗句与译文和注释:

  1. 铁箭辩 - 铁箭辩论
  • 凤凰山下通江门 - 在凤凰山脚下,有一个可以通向江水的城门
  • 钱王铁箭今尚存 - 钱王(指南宋的钱塘太守)的铁箭现在还保留着
  • 世传当时有三箭,两箭沈沙俱不见 - 据说当时有三支箭,两支已经沉入江中而看不见了
  • 唯留一箭在江头,此箭不随江水流 - 只剩下一支箭还在江头,这支箭不会随江水流动
  • 壮士摩挲撼其镞,根株下贯金鳌足 - 壮士抚摸着这杆铁箭,它的根部深入到金鳌的足下
  • 出地曾无一尺高,定知作则捍波涛 - 这杆铁箭从地面露出来的时候还没有一尺高,但它肯定是用来抵御波浪的
  • 始丰先生真好辩,直指是幢非是箭 - 始丰先生真是善于辩论,他直接指出这不是箭而是幢
  • 雨淋日炙四百年,孤星煌煌长在天 - 那杆铁箭经历了雨水淋湿和阳光晒炙四百年,仍然熠熠生辉,长挂在天空之上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铁箭的形态、质地、功能以及历史传承,表达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通过对铁箭的描述,诗人传达了一种坚定和忠诚的精神象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