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浙僧来,稍稍闻去就。
持斧住越山,移幢入吴岫。
高居既邻支,朗咏亦依昼。
应世自无心,麻衣澹如旧。
注释:
- 前年浙僧来:前年,就是去年。浙僧,指浙江一带的僧人。
- 稍稍闻去就:稍微听说过一些关于去留的事情。去就,指进退出处,即出家或还俗。
- 持斧住越山:拿着斧子住在越山。越山,指越州(今浙江绍兴)的山。
- 移幢入吴岫:将旗帜移动到吴地的山间。吴岫,指江苏苏州一带的山。
- 高居既邻支:你居住在高处,就像树枝一样相互靠近。高居,指居住的地方。
- 朗咏亦依昼:大声吟诵也像白天一样光明。朗咏,高声吟诵。亦依昼,指白天。
- 应世自无心:面对世事自然没有心思。应世,指面对世事。
- 麻衣澹如旧:穿着麻布衣服也像过去一样平淡。麻衣,指用麻布缝制的衣裳。澹如旧,形容平淡如旧。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清远兄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山水为题,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超然物外的山水画卷。
首联“前年浙僧来,稍稍闻去就”,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僧人的到来感到欣喜和好奇的心情。这里的“去就”指的是出家或还俗,诗人通过描述僧人的到来,暗示了自己对于出家的向往和追求。
颔联“持斧住越山,移幢入吴岫”,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居住的地方。这里的“越山”和“吴岫”分别指的是浙江和江苏的山脉,象征着诗人的隐居之地。诗人以手持斧头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同时,“移幢入吴岫”也暗示了诗人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
颈联“高居既邻支,朗咏亦依昼”,表现了诗人在山水之间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里的“高居”指的是诗人居住的地方,“邻支”意味着与树枝相近,象征诗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而“朗咏亦依昼”则表示诗人在白天也能吟诵诗词,表现出他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尾联“应世自无心,麻衣澹如旧”,总结了诗人对于出世生活的态度。这里的“应世”指的是面对世事,而“无心”则表示诗人对世事的淡然处之。最后一句“麻衣澹如旧”则强调了诗人始终保持着平淡如旧的心态,不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超然物外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