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关登峻坂,出谷见黄河。
客路车行窄,人家穴处多。
洛阳当胜槩,嵩岳近嵯峨。
千古兴亡恨,临风一浩歌。

【注释】

入关:指进入洛阳。

登峻坂:登上险峻的山坡,即《过华清宫》中的“岭上松风寒”。

出谷见黄河:从洛阳到黄河边。

客路:行客之路,这里指旅途。

车行窄:指车辆拥挤。

人家穴处多:指人们为了躲避战乱而住在地下。

嵩: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

岳:华山,在今陕西渭南市华阴县东。

胜槩:胜概,指风光景色。

嵯峨:高耸,这里指华山的巍峨。

兴亡恨:指国家的兴亡。

临风一浩歌:面对风声高唱一曲。

浩歌:放声歌唱。

【译文】

穿过洛阳,我登上了那险峻的山路,出了山谷就看到了黄河。

旅行的路上,车马拥挤,人们躲在地窟中。

洛阳是天下胜景,华山近在咫尺显得更加巍峨。

千古兴亡,都化作一声叹息,只有我面对风声高唱一曲。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途经洛阳时作的。诗的前四句写经过虎牢关时所见的景物,后四句写经过洛阳时的所感与所思。全诗写得气势豪迈,感情激昂。

开头两句点明题旨和地点。首句“入关”二字,既写出了诗人由北向南行进的路线,又暗示了此行的目的,即要到达目的地洛阳(关,指函谷关)。次句“出谷”二字,则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已离开了险阻重重、令人生畏的函谷关,来到了一个地势平坦、风景优美的地区。这样,诗人就为后文的描写作了铺垫,并为下文的抒情作了很好的过渡。

“客路车行窄”,这一句是承前启后的枢纽,它既是承接“入关登峻坂”而来,又为“临风一浩歌”作势、蓄势。由于诗人此时已远离了险要之地,心情也由紧张转为轻松愉快,所以一路上便十分畅快淋漓,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人家穴处多”一句,正是诗人放歌的原因。在这里,“穴”字用得很有分寸,它既没有像其他一些诗人那样把百姓比作“鸟鼠”,而是把他们比作“穴处”,这样就使这一形象更生动、更贴切,更能表现出当时人民在战乱中的悲惨处境。同时,“多”字又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爱怜之情。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前一句“嵩岳近嵯峨”,紧承上句而来,既写出了诗人所处的具体位置,又写出了他由此产生的感受:眼前这座高大雄伟的嵩山,使人感到它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是多么令人敬畏啊!但诗人却并不因此而感到畏惧,反而觉得嵩山近在眼前,更增添了自己的豪气。后一句“千秋兴亡恨,临风一浩歌”,则是全诗的高潮所在。在这里,“千秋”一词不仅概括了整个历史的长河,而且突出表现了诗人的感慨。诗人站在嵩山上放眼远望,想到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国家的兴亡,不由得发出深沉的慨叹:“千古兴亡恨!”然而,在这感慨之中,诗人又不禁振臂高呼:“临风一浩歌!”他似乎要把满腔的悲愤都借歌声宣泄出来:“莫话当年歌舞事,而今乐事要人夸!”这种慷慨激昂的情绪是任何艰难困苦也压不垮、任何挫折失败也难改其志的。

此诗语言质朴自然,不加雕饰;结构严密紧凑,层次分明,首尾照应;音调铿锵有力,节奏明快和谐。因此,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