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国初逢不记年,一回相见一泠然。
伊川易在涪州后,康节游从四十前。
同俗意常随猎较,答言时亦借鱼筌。
此行不是寻常别,为向春风自放船。
【注释】
泽国:指江西。初逢,初次遇见。泠然;形容心境清静、宁静的样子。伊川,即伊川先生,苏轼的朋友张方平,曾任涪州知州(今四川绵阳)。康节,指张方平的好友范仲淹,任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曾游从他四十年。同俗意常随猎较,指苏轼与张方平、范仲淹等朋友之间常有诗酒之会,互相酬赠。答言时亦借鱼筌,典出《庄子·秋水》中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自喻适志与鱼相乐的故事,此处比喻与朋友交往的愉悦。此行不是寻常别,指此别非一般的告别,因为苏轼将离开黄州去汝州。向,朝着。春风自放船,指诗人要驾舟南归,顺风直下,不需用桨划动,任凭船只自行行驶,自由自在地回到家乡。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赴汝州途中作于元祐四年(1089)春。当时作者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受到排挤而谪居黄州,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上片写与钱绪山的离别。开头两句说,我这次到黄州来,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以前了。“泽国”,指江州(今江西九江),是苏东坡谪居之地。“不记年”,表明对这次相遇已很陌生了。“一回相见一泠然”,是说他与钱氏兄弟再次相遇时,彼此都感到心情格外宁静,十分畅快。这一句是全词主旨所在。“泠然”二字用来形容心境清静恬淡。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但总是能保持一种超脱的心态,与世无争。因此,当再次遇到旧友时,他能以平和的心态与之交流,内心自然会感到宁静和畅快。
以下四句写与钱绪山等人的交往及相互酬唱的欢乐之情。“伊川易在涪州后,康节游从四十前”,这是回忆他们与张方平、范仲淹等人在涪州(今四川绵阳)时的友谊。“伊川”,即伊川先生张方平。苏轼在《次韵子由赠张功父二首·其一》云:“君不见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可见张方平此时在涪州。“康节”,指范仲淹,他是苏轼的朋友。范仲淹在庆历新政时期曾担任过执政大臣,后来被排挤出朝廷。苏轼与范仲淹有深厚的友谊,所以称范仲淹为“康节”。
苏轼与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互相酬唱。“同俗意常随猎较”,意思是说,苏轼与朋友们一起喝酒赋诗时,常常互相较量,以文会友。“猎较”本指打猎竞赛,这里比喻诗文创作中的竞技。“答言时亦借鱼筌”,则是说他们在相互酬唱时,也像《庄子·秋水》中庄子梦为蝴蝶而欣然欣赏水中之影那样,陶醉于文字游戏之中,忘却了世俗之累。“鱼筌”是古代藏书用竹简,编成册子后在上面系上鱼形的装饰物,用来防止竹简散开。此处比喻书籍或诗文。
“此行不是寻常别,为向春风自放船”,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苏轼这次离别黄州前往汝州(今河南汝南),并不是一次寻常的离别。因为在这次离别之际,他将乘着顺风南下,不必亲自摇桨划船,只需让船自然前行即可。这里的“春风”暗指当时的政治形势。宋哲宗在元祐年间实行新政,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苏轼也因不满新法而被贬谪。因此,此次离别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离别,而是带着一种悲壮情绪的。苏轼此时的心情就像乘着东风自放的船一样,虽然前途未卜,但仍然充满希望和自信。
这首词表达了苏轼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对政治局势的深刻感受。全词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