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秋如何,舆马行鸿蒙。
动植犹在野,未落气先空。
平楚远难静,秋声当在中。
鸟归赴残霁,千山红未终。
洞岩寂寂后,威蕤生众容。
戒途息泉寺,喜与泉径通。
水木为秋天,至夜同一风。
二水无灵昧,焉分惠与蒙。
此时无听睹,孤磬发深衷。
【注】秋晚荆门道中抵泉寺宿:秋日傍晚,在荆门途中抵达温泉寺住宿。
向晚秋如何?:傍晚的秋天是什么样子呢?
舆马行鸿蒙:马车行驶于广漠无边的原野。
动植犹在野,未落气先空:动物和植物仍然留在原野,但已开始飘荡在空旷的空气中。
平楚远难静,秋声当在中:平坦的原野远处难以平静,而秋声就在其中。
鸟归赴残霁,千山红未终:鸟儿归巢,奔赴残留的雨过天晴,而千山之上,红花尚未凋零。
洞岩寂寂后,威蕤生众容:深山洞岩之后,万籁沉寂,而众花草木却生机盎然。
戒途息泉寺,喜与泉径通:在戒途休息期间,我很高兴能够通过泉水小径。
水木为秋天,至夜同一风:水边的树木就是秋天,到了夜晚,它们都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
二水无灵昧,焉分惠与蒙:两条溪流没有灵性,怎能分辨它们的恩泽惠及了哪一方?
此时无听睹,孤磬发深衷:此刻无法聆听四周的声音,只有孤磬发出深沉的内心之声。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秋天,杜甫由湖北阳朔出发,经湖南衡州、耒阳、祁阳,最后抵达衡阳,途中经过荆门时所作的一首五律。
首联“向晚秋如何,舆马行鸿蒙”,写旅途所见。“向晚”指日近黄昏。“秋如何”,即秋景如何。“舆马”谓车马,这里以“舆马”喻诗人。“行鸿蒙”,即行进于茫茫原野之中。此联描写了一幅开阔壮阔的秋野图。
颔联“动植犹在野,未落气先空”,写所见所闻。“动植”,即动物植物,这里以“动植”代称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是说动植物仍在野外。“未落”,指还没有落下。“气”,指天地之气;“空”,指空虚。此联写秋野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颈联“平楚远难静,秋声当在中”,写所见景色。“平楚”,指平原上一片青草。“远”,指遥远。“难静”,指难以平静下来。“秋声”,指秋天的声响。“当在中”,指应当在当中。此联写秋日平原的景象。
尾联“鸟归赴残霁,千山红未终”,写所见所感。“残霁”,意为残余的雨水,指雨过天晴。“未终”,指还未结束。此联写秋日山峦的景象。
这首诗是杜甫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诗的前三联写秋日原野的景物及秋日山峦的景象,中间两联则抒发自己对自然界万物以及社会现实的感慨。全诗意境开阔,语言简练,用典贴切,不事雕琢,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