瑛翁堂前清景胜,绿玉阴森万馀顷。
当年结构杳难寻,于今渐得开三径。
三径苍苔厚翠茵,半帘湘影隔红尘。
寄言尘外来观者,须到阶前问主人。
南阶清问疑无日,北牖萧骚风雨集。
有时卧向石床听,薄暮不知烟雾湿。
八窗珑葱爽气多,林声静与琴声和。
凉生枕簟疑秋早,月到庭除觉夜过。
春风昨夜吹新绿,粉箨飘香零簌簌。
飞来百鸟不敢喧,畏有孤凰深处宿。
此君高怀随处安,我欲结交同岁寒。
何当携酒寻幽赏,日日醉我青琅玕。

【注释】

瑛翁:薛彦英,字彦和。

竹堂:《旧唐书·薛元超传》载,薛元超宅第前有清池,池边建亭,名“竹林”。

清景胜:风景清丽优美。

杳难寻:杳然难寻。

三径:东晋陶渊明隐居田园时,亲手拓荒种树,开凿小径,亲自种植花木蔬菜,在屋前屋后各辟一径,称为桃花源、菊圃、菊花坞。后人因指隐居之地为“三径”。

苍苔:青苔。

湘影:指水光。

尘外来观者:从尘世中来的游人。

阶前问主人:向庭前的薛彦英提问。

南阶:指庭院向南的台阶。

潇骚:风雨声。

卧石床听:睡在石头床上听风雨声。

珑葱:玲珑茂盛。

林声:指风吹林涛的声音。

凉生枕簟:凉爽的感觉从枕头和席子上传来。

月到庭除:月光洒满庭院。庭除,庭院。

新绿:嫩绿色。

粉箨:嫩竹皮脱尽而露出笋芽。

百鸟:众多的鸟。

孤凰:孤独的凤凰。

此君:指薛彦英。

岁寒:年龄大了仍保持高洁的节操。

何当:什么时候能。携酒:带着酒。

幽赏:幽静的地方游览观赏。

琅玕(láng gān):美玉的美称,这里指青琅玕。

【赏析】

这首诗写于薛彦英退隐之后,他与友人一起在竹堂闲居。诗中描写了竹堂的美景和友人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薛彦英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富有画意。

首联:“瑛翁堂前清景胜,绿玉阴森万馀顷。”描绘了薛彦英的住所门前景色秀丽,绿意盎然,如同一片绿玉一般。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薛彦英的家宅环境,为下文铺垫了背景。

颔联:“当年结构杳难寻,于今渐得开三径。”回忆起当初难以寻找这个地方,如今终于有机会欣赏到这片美丽的景色,不禁让人感叹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化。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之情,也暗示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颈联:“三径苍苔厚翠茵,半帘湘影隔红尘。”描述了薛彦英家的庭院小路两旁长满了苍苔,绿草如茵覆盖着大地。半帘外是湘江的影子,仿佛隔绝了世俗的喧嚣。这两句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之中。

尾联:“寄言尘外来观者,须到阶前问主人。”希望从尘世中来的游客能够前来访问薛彦英,并告诉他如何才能到达他的竹堂。这既是对访客的一种邀请,也表达了他对客人的关心和期待。

整首诗语言清新明快,富有画意。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成功地展现了薛彦英竹堂的自然美景和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深深向往。同时,这首诗也传递出了一种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引人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