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庭接四明,会稽藏禹穴。
半岭生白云,如涛涌溟渤。
我住城南隔天镜,朝夕看山见山性。
是谁模写作画图,展向高堂色相映。
天上宝书缄石室,翠柏苍筠晓萧瑟,有蛟如龙身九屈。
林深嶂叠不见日,龙气吐为烟雾出。
何处楼台香霭中,蓬莱只在云门东。
阳崖不留建木影,阴涧自起樵人风。
贺知章,今已矣,湖边酒船为谁舣?
赤城霞标通宛委,陵苕花开落松子。
蕙带荷衣归去来,清泉素石无泥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金庭接四明,会稽藏禹穴。
半岭生白云,如涛涌溟渤。
我住城南隔天镜,朝夕看山见山性。
是谁模写作画图,展向高堂色相映。
天上宝书缄石室,翠柏苍筠晓萧瑟,有蛟如龙身九屈。
林深嶂叠不见日,龙气吐为烟雾出。
何处楼台香霭中,蓬莱只在云门东。
阳崖不留建木影,阴涧自起樵人风。
贺知章,今已矣,湖边酒船为谁舣?
赤城霞标通宛委,陵苕花开落松子。
蕙带荷衣归去来,清泉素石无泥滓。
我们来翻译一下这两句诗:
金庭接四明,会稽藏禹穴。
半岭生白云,如涛涌溟渤。
第一句“金庭接四明”,指的是黄金般的庭院与浙江省的四明山相连。第二句“会稽藏禹穴”,则是指浙江省的会稽山隐藏着大禹治水的洞穴。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这两个地方的赞美之情。
第三、四句“半岭生白云,如涛涌溟渤”,描述了半山腰的景色,白云缭绕,如同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这是一幅壮丽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的雄伟与美丽。
第五、六句“我住城南隔天镜,朝夕看山见山性。”则是描绘了作者居住在城南的美景,每当晨曦初升,他都会站在天镜湖畔观看山景,体会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节奏。
接下来的句子是“是谁模写作画图,展向高堂色相映。”这句诗的意思是在询问是谁创造了如此美丽的山水画卷,并将其展现在了高堂之上,使得整个场景的颜色都显得格外鲜艳。
第十、十一句“天上宝书缄石室,翠柏苍筠晓萧瑟,有蛟如龙身九屈。”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座神秘的山洞,里面藏着珍贵的书籍,周围生长着苍翠的柏树和竹子,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同时,还提到了一条蛟龙,它的身躯弯曲如同一条龙。
第十二、十三句“林深嶂叠不见日,龙气吐为烟雾出。”这句话描述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遮挡了阳光,使得整个山谷看起来阴暗而神秘。这里的“龙气”可能是指山林间的灵气或云雾。
第十四、十五句“何处楼台香霭中,蓬莱只在云门东。”这句诗提出了一个问题,让人不禁想要寻找蓬莱仙境所在的地方。蓬莱在古代神话中是一座神仙居住的地方,位于东方的云端之中。
第十五、十六句“阳崖不留建木影,阴涧自起樵人风。”描绘了一幅山林中的景致,阳光照耀下的山峰上没有留下树木的影子,而山涧中的风吹拂着,仿佛在诉说着山林的故事。
第十七、十八句“贺知章,今已矣,湖边酒船为谁舣?”这句诗以贺知章的名字开头,似乎是在回忆过去的某个时刻。然而,由于“今已矣”这个词语的使用,我们无法确定这是在怀念哪位人物或者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可能是在感慨时间的流逝,也可能是在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
第十九、二十句“赤城霞标通宛委,陵苕花开落松子。”这两句诗描绘了赤城的壮丽景色和陵苕花的盛开与凋零。赤城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是一个象征,而宛委则是一种古老的传说或故事。
第二十一、二十二句“蕙带荷衣归去来,清泉素石无泥滓。”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他穿着蕙草制成的腰带,戴着荷花做成的衣服,离开了喧嚣的世界,回到了自然之中。这里的“清泉”指的就是山间的泉水,而“素石”则是未经雕琢的石头,它们保持着原始的美丽和质朴。
这首诗通过描绘杭州西湖周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追求自由、远离尘世纷扰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