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火光寒射戒珠,右军亭馆迹全芜。
墨池春尽谁深浅,笔冢秋高半有无。
往事谩劳千载念,浮生共是百年图。
不知采蕺兴邦后,禾黍离离几故都。
【译文】
戒珠寺中,劫火后的火光映照着戒珠寺,右军亭的馆舍遗址全都被荒草覆盖了。
春去之后,墨池里的水已经干涸了谁还能知道深浅?笔冢在秋天显得高耸入云,半山腰里有没有埋着什么?
那些往事白白地劳扰了千年万代人的念想,浮生就像百年一样短暂。
不知道采蕺(一种植物)兴起国运后,禾黍(指庄稼)离离(指稀疏)的几处旧都成了故土。
【赏析】
这是一首感怀诗。诗人以“戒珠寺”为题,抒发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国运兴衰和民生艰难的忧思。
第一首,前四句写戒珠寺的荒凉,后四句写右军亭的荒芜。“劫火”是说唐朝灭亡。诗人用一“寒”字写出了戒珠寺残垣断壁的冷寂景象。“右军亭”就是王羲之的书房,他在这里读书写字,留下了千古佳话。可是后来战乱频繁,这里也荒废了。
第二首,前四句写春天过去,墨池里的水已经干涸;笔冢秋高,半山腰里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这两句运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第三首,诗人由对历史遗迹的感叹,联想到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想到自己身处乱世,不能实现理想,只能空发悲叹。最后两句,诗人发出疑问: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像当年诸葛亮那样,采蕺(一种野菜)兴起国运,使百姓过上太平日子呢?
全诗语言简练,感情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