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树萧森武穆祠,晴沙秋日尚含悲。
中台一德初开阁,内殿精忠漫赐旗。
河北不闻经略计,江南已草受书仪。
廿年洒泣看遗传,式里重吟板荡诗。
【注释】
过汤阴武穆祠:路过汤阴的武穆祠。
云树萧森:树木苍翠,云雾缭绕。
含悲:充满悲伤。
中台一德:指宋朝建立后,在中台设立的德政机构。
开阁:指开启阁门。
内殿精忠:指宋朝皇帝赐给岳飞的“精忠”牌匾。
河北不闻经略计:指宋朝未收复失地,北方边境无战事。
江南已草受书仪:指宋金议和后,南宋皇帝向金国递交了投降书。
廿年洒泣看遗传:指岳飞死后,他的事迹被传唱,成为后人学习的对象。
式里重吟板荡诗:指岳飞的《满江红》这首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汤阴武穆祠时所作的。诗人通过对武穆祠的描述,表达了对岳飞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不满。
首联:“云树萧森武穆祠,晴沙秋日尚含悲。”诗人首先描绘了武穆祠周围的自然景色,云树葱郁、秋日晴朗、沙地辽阔等元素都为武穆祠增添了几分庄重和肃穆的气氛。同时,“含悲”一词也暗示了武穆祠所在地的历史背景,可能曾是战争的遗址,充满了悲剧色彩。
颔联:“中台一德初开阁,内殿精忠漫赐旗。”“中台一德”、“内殿精忠”都是对岳飞的赞誉之词。中台一德指宋朝建立后,在中台设立的德政机构,以弘扬仁义道德;内殿精忠则是形容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岳飞的崇高敬意,同时也反映了宋朝政府对岳飞功绩的认可。
颈联:“河北不闻经略计,江南已草受书仪。”这两句反映了当时的形势:北方未收复失地,南方也已签订和约。这既是对当时历史背景的描绘,也是对诗人个人情感的一种反映。诗人可能对此感到失望和痛心,因为这意味着宋朝失去了收复失地的机会。
尾联:“廿年洒泣看遗传,式里重吟板荡诗。”“廿年洒泣”指的是诗人在参观武穆祠时,看到岳飞事迹被传唱的场景,感到悲伤。而“式里重吟板荡诗”则表明岳飞的《满江红》这首词已经成为了传世之作,被后人反复吟咏。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岳飞英勇事迹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对宋朝政府的失望和不满。
整首诗通过描绘武穆祠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岳飞的敬仰之情和对宋朝政府的批评。诗人通过对比昔日的辉煌与如今的衰败,抒发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