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相失已三年,万死蛮烟觅汝还。
日夕牵衣今又散,乱山何处哭苍天!

行路难 其十 (庚寅、辛卯)

孤儿相失已三年,万死蛮烟觅汝还。

日夕牵衣今又散,乱山何处哭苍天!

【注释】

①“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写作者在战乱中与亲人失散,四处奔波的悲苦之情。

②“孤儿”:指诗人自己。③”相失”:分离。④’“已”:已经。⑤”万死”:形容极度悲痛,不怕死。⑥”蛮烟”:瘴气。⑦“汝”:你。⑧”今又散”:指又分散了。⑨”乱山何处”:哪里是乱山?⑩”哭苍天”:痛哭上天。

【赏析】

此为杜甫晚年的作品。公元768年(上元二年)秋,杜甫由夔州经渝州、忠州、云安、黔阳,来到潭、澧二州的北部,因遭贬谪而流寓于此,写下了许多感时伤乱的作品。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孤儿相失已三年”,首句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时间。“孤儿”,指诗人自己,因为被贬而远离家园,就像无父无母的孤儿一样。“相失”,指分离。“三年”,表明了时间之久。“万死蛮烟觅汝还”,第二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万死”,极言思念之深。“蛮”、“烟”,分别代指瘴疠之地和蛮荒之地。瘴毒遍地,凶恶难当,到处是一片死亡的恐怖;蛮荒之地,荆棘丛生,令人望而生畏;而诗人却不顾艰险,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自己的亲人,这足见他对亲人的深厚感情。

“日夕牵衣今又散”,第三句描绘了诗人与亲人离散后的情景。“日夕”,指傍晚。“牵衣”,拉着亲人的衣服,表示依恋不舍。“今又散”,说明又被迫分开,与亲人再度分离。“乱山何处哭苍天”,末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乱山”,指战乱后的荒凉山野。“哭苍天”,表达出诗人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以及对自己悲惨遭遇的哀叹。全诗以直率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