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无栖此夜偏,故人布被拟同眠。
那知难后贫如我,抵足牛衣剧可怜!
【注释】
十日无栖:十天没有栖身的地方。
此夜偏:今夜特别。
布被:用布缝成的被子,泛指简陋的卧具。
拟同眠:打算一起睡觉。
牛衣:用牛毛织成的粗麻布做的衣裳,这里用来比喻贫贱的生活或生活贫困。
剧:可怜。
【赏析】
这首七绝,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的。诗中通过叙述自己与友人同处一室、同睡一床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艰难困苦的感受和对朋友的关切。
前两句写诗人久居他乡、流落他国的苦况。“十日无栖”说明漂泊已久,“此夜偏”则表明今夜更为不幸。“故人”即老朋友,“布被”是指简陋的卧具。杜甫与友人同宿,本应十分舒适,可是由于自己贫困,不能像往常一样享受这种优裕,所以感到格外凄凉。“拟同眠”写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也表现了他对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第三句是说:“想不到,后来贫困得像我一样。”这一句是全篇的关键所在。它表达了诗人在遭受国难和个人困顿的双重打击后产生的愤慨之情。“那知”二字,既是对上两句的转折,也是对下文的铺垫。诗人由自身处境而想到朋友,由朋友的处境而联想到自己,由此产生一种忧虑。“贫如我”既指个人穷困,也暗示着国家的衰败。“抵足牛衣”,以“牛衣”代指贫贱生活。“牛衣”为粗劣的丝绵所制衣物,杜甫在这里用以象征自己艰苦朴素的生活。“剧可怜”三字,是对整个遭遇的概括性评价。“剧”,即可悲;“怜”,即可哀。
全诗语言平易通俗,却能深刻地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