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有楼登复登,古今登者几人曾?
要观天地三千界②,须尽危颠第一层。
对景只疑身蜕骨③,凭虚无用手携藤④。
问渠黄鹤归何处⑤,惟见江鸥立断冰。

《登黄鹤楼》

崔颢(7世纪-8世纪),唐代著名诗人,其作品以描写自然风光和表达怀古之情见长。这首诗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观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历史与自然的深深怀念。

【诗句】
楼上有楼登复登,古今登者几人曾?
要观天地三千界,须尽危颠第一层。
对景只疑身蜕骨,凭虚无用手携藤。
问渠黄鹤归何处,惟见江鸥立断冰。

【注释解析】

  1. “楼上有楼登复登”:指诗人反复登上黄鹤楼,体验不同角度的景色变化。
  2. “古今登者几人曾?”:询问历史上有几位能如诗人般多次攀登此楼的人。
  3. “要观天地三千界,须尽危颠第一层”:形容黄鹤楼的高度与视野,象征着高远与极致。
  4. “对景只疑身蜕骨”:描述诗人面对壮丽景色时产生的物我两忘之感,仿佛自身融入了这美景之中。
  5. “凭虚无用手携藤”:使用空灵的手法,表现一种超脱现实、触摸不到的美感。
  6. “问渠黄鹤归何处”: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对黄鹤是否真的存在或只是传说的深思。
  7. “惟见江鸥立断冰”:江边鸥鸟在结冰的江面上留下剪影,象征着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感慨。

【赏析】
诗中崔颢通过对黄鹤楼的详细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建筑之美,也表达了对古代英雄人物如仙人乘鹤归去的遐想。这种从具体景观到抽象思考的转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思与情感的深度。同时,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如“对景只疑身蜕骨”,使读者在感受到壮丽景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微妙波动。此外,诗中的“问渠黄鹤归何处”等句子,展示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之间微妙联系的思考,体现了他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感悟。整体而言,《登黄鹤楼》是一首集自然美、历史感和哲理于一体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历史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崔颢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