骢马晓辞莱子国,北上高冈俯辽碣。
辽碣万里天风寒,山溪二月凌澌结。
空蒙极目春无边,春涛汹汹摇春烟。
还从绝岭下长坂,高城忽起沧溟前。
沧溟倒浸红楼影,通衢豁达尘埃静。
已应持节是明时,况复观风得佳境。
天开海阔霜台高,霜台远思何飘飘。
巨鳌戴山真浪语,大方见笑非虚谣。
乾坤俯仰高歌起,有物无名大莫比。
瀛海茫茫未足夸,真是人间一泓水。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五言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 骢马晓辞莱子国,北上高冈俯辽碣。
注释: 骢马:即青骢马,古代一种良马。莱子国:今山东省日照市一带,古代属于莱州郡。北上高冈:向北登上高山。辽碣:指北方的山。
赏析: 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清晨的壮丽景象:青骢马在晨曦中离开莱州国,向北攀登高高的山岗,俯瞰北方的辽碣。这两句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远行的豪情壮志和对北方山川的深情眷恋。
第二句: 辽碣万里天风寒,山溪二月凌澌结。
注释: 凌澌结:指山间溪流在寒冷的天气下凝结成冰。
赏析: 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辽碣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辽碣地区地处北方,气候寒冷,尤其是冬天,寒风刺骨。而此时正值二月,山间的溪流已经开始结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第三句: 空蒙极目春无边,春涛汹汹摇春烟。
注释: 空蒙:形容天空中的云气弥漫,看不清远处的景象。春无边:春天的气息无处不在,似乎没有界限。春涛:春天的波涛,这里可能是指春雨、春水等。春烟:春天的天空中的雾气。
赏析: 这句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第四句: 还从绝岭下长坂,高城忽起沧溟前。
注释: 绝岭:极高或险峻的山岭。长坂:指宽阔的道路。沧溟:大海。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从一座高峻的山岭下走过,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雄伟的高城,仿佛它位于大海之前。这不仅展示了诗人行走过程中的所见所感,也暗示了他心中对于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
第五句: 沧溟倒浸红楼影,通衢豁达尘埃静。
注释: 沧溟:大海。倒浸:映入水中。红楼:指红色的建筑物。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赏析: 这句诗通过描绘海水倒映着红楼的影子,以及道路变得开阔、尘埃被洗净的情景,传达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这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景色,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第六句: 已应持节是明时,况复观风得佳境。
注释: 持节:持节使,指官职较高或有特殊使命的人。明时:清明的时代。观风:考察民情。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职责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期望。他认为自己应该持节使的身份去观察民情,并得到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既体现了他作为官员的职责所在,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担当。
第七句: 天开海阔霜台高,霜台远思何飘飘。
注释: 天开海阔:形容天空广阔无垠,海洋浩瀚无边。霜台:指高大的宫殿建筑或亭台楼阁。遥思:遥远地思考。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宏伟壮观的画面:天空辽阔,海洋浩瀚,而高高的霜台则显得更加突出。这种景象让人不禁产生遐想,心中充满了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第八句: 巨鳌戴山真浪语,大方见笑非虚谣。
注释: 巨鳌:传说中的巨大动物,这里指巨大的山峰。戴山:形容山峰耸立的样子。浪语:比喻山峰像海浪一样起伏不定。大方:指广大的空间或领域。见笑:表示被嘲笑的意思。虚谣:虚假的说法。
赏析: 这句诗以神话传说中的巨鳌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壮观和奇特。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于人类行为的自我批评之意。
第九句: 乾坤俯仰高歌起,有物无名大莫比。
注释: 乾坤:天地、宇宙。俯仰:上下左右移动的样子。高歌起:高声歌唱,表示振奋精神。有物无名:形容事物虽然存在但无法用言语描述。大莫比:没有什么可以与之相比。
赏析: 这句诗通过描绘天地之间的宏大景象,强调了事物虽存却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深刻道理。它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
第十句: 瀛海茫茫未足夸,真是人间一泓水。
注释: 瀛海:指大海。茫茫:广阔无边的样子。未足夸:不值得夸耀。人间一泓水:比喻人的渺小与平凡。
赏析: 这句诗通过对大海无边无际的描述来表达人世间的渺小与平凡。它提醒人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忽视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