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可见,古俗宁复淳。
依依万春乡,疏属连清汾。
良时旷莫与,鸣鸟寂不闻。
悠悠礼乐志,终与麋鹿群。
颓波逝东极,寒云满西津。
惜哉经世言,淆杂多芜榛。
时无伊川子,此意将谁论。
【注释】
五贤:指唐初五位著名文人的合称。文子:即文中子,隋朝开皇年间隐居汾曲(今山西万荣县西南),曾著书立说,宣扬道家思想,为唐代“贞观之治”所重。河汾:指黄河和汾水之间。五首:这里指《河汾五贤咏》。五篇诗。其三:《河汾五贤咏》中的第三篇,作者自序此诗,意在抒发对古代圣贤的怀念与景仰之情。
依依万春乡:依依,依恋的样子。万春乡,指万春谷。万春谷,地名,故址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稷王山北麓、稷王沟东侧。相传是春秋时晋国大夫介之推隐居之所。疏属:疏落。清汾:古汾水(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又称清源水。汾水发源于今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流经永济市入黄河,全长517千米,流域面积12.69万平方千米。清汾,指代汾水一带。良时:美好的时光。旷莫:空阔无际。鸣鸟:鸟鸣。寂不闻:寂静无声。礼乐志:礼乐制度或志业。终与麋鹿群:最后只能与麋鹿同群。糜鹿,即麋鹿,一种生活在北方的哺乳动物,毛灰褐色,颈长,耳尖,四肢细,尾短,角一对称排列,雄的有螺旋状长角,雌的有短角。麋鹿生活在森林中,以草为食,善于奔跑,性温顺。
颓波逝东极,寒云满西津:指黄河向东流到东海尽头,西面的天空布满了寒云。东极,指东方,此处指南方。寒云,指冬天里天空中覆盖着的云。西津,指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因在河西而得名,位于晋南运城市西南。
惜哉经世言,淆杂多芜榛:可惜的是那些关于治国的言论啊,混杂着许多杂乱的东西,就像草木丛生、荆棘丛集一样。经世言:指治理国家的议论。淆杂:杂乱。芜榛:杂草,比喻杂乱无章的言论。
时无伊川子,此意将谁论:如果当时没有如程颐这样的人物,那么对于这些言论的看法又将由谁来表达呢?伊川,即程颐,北宋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程颐与朱熹并称“伊洛二先生”,二人的思想学说被后世合称为“程朱理学”。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诗。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九龄,他曾任吏部员外郎、侍中、中书令等职。这首诗是他在任吏部员外郎时所作,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当时张九龄正受到皇帝的器重。他怀着报国立功的愿望来到朝廷,却屡遭贬谪,于是写了这首诗。
诗的首联“古人不可见,古俗宁复淳。”意思是说,古代圣贤的事迹已不可见到,他们那种淳厚的风俗也不复存在了。诗人通过感叹古人的事迹和风俗已经无法再现,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追怀以及对古人的怀念之情。
颔联“依依万春乡,疏属连清汾。”意思是说,我留恋那万春谷的美景,那里有清澈的河水环绕着。诗人通过对万春谷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颈联“良时旷莫与,鸣鸟寂不闻。”意思是说,美好的时光已过去,听不到鸟儿的叫声。诗人通过对美好时光的逝去和听不到鸟儿叫声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
尾联“悠悠礼乐志,终与麋鹿群。”意思是说,我的志趣最终会随着麋鹿群一同消失。诗人通过对志趣和麋鹿群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和命运难测的感慨之情。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全诗通过对古人事迹、风俗、美好时光以及志趣的描绘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怀、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探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