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舟五月出维扬,客子当歌思转长。
京阙北瞻云渺渺,河流东下水汤汤。
频年旱魃怜荒损,何日污邪足稻粱。
转饷未能宽旦夕,催丁已复急河防。
梯航十道输天府,车骑千人指帝乡。
负弩形疲还置驿,挽舟力尽尚赢粮。
几家烟火愁炊桂,极目沧波待变桑。
中泽雁鸿差可叹,大东杼轴向来伤。
但看耕凿俱王土,不似纷争屡战场。
最爱阳城先抚字,并须元结集流亡。
年来荒度功多就,更拟河清颂圣王。
【注释】
维扬:扬州,古时州名。 客子:游子。 京阙:指京城。 污邪:指瘟疫。 梯航:古代外国的使者。 天府:指四川。 杼轴:织布机上的转轴,代指生产工具。 耕凿:农耕和开矿。
【译文】
乘舟五月出扬州,游子当歌思转长。
北望京都云渺渺,东流河水水汤汤。
旱灾多年怜荒损,何时疫邪足稻粱?
转运粮食未能宽,催丁已经急河防。
十道梯航输天府,千人车骑指帝乡。
负弩疲累还置驿,挽舟力尽尚赢粮。
烟火愁炊桂,沧波待变桑。
中泽鸿雁差可叹,大东杼轴向来伤。
但看耕凿俱王土,不似纷争屡战场。
最爱阳城先抚字,并须元结集流亡。
年来荒度功多就,更拟河清颂圣王。
【赏析】
《舟溯黄河即事》,此诗写于天宝十四载(755)。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安禄山起兵叛乱,诗人被贬为左拾遗(从八品上),随朝廷逃难,途经江、淮一带。这首诗就是作者在途中所作。
首联“乘舟五月出维扬,客子当歌思转长”,是说乘舟五月份离开扬州,作为客人应当唱起歌曲来,然而思念之情却越来越浓重了。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以下都是描写旅途中的景与情。
颔联“京阙北瞻云渺渺,河流东下水汤汤”的意思是说:站在北方望着京城的宫殿,只见云雾缭绕;看着向东而去的黄河水,又觉得河水浩荡滔滔。这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壮阔的黄河景色图。
颈联“频年旱魃怜荒损,何日污邪足稻粱”,意思是说:多年来旱灾肆虐,使土地荒芜,不知何时才能让瘟疫平息下去,满足人们对于粮食的需要。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局的忧虑之情。
尾联“转饷未能宽旦夕,催丁已复急河防”。意思是说:转运粮食的人不能宽裕地供给军饷,催促百姓的人又重新紧迫地要求加强黄河的防御。这两句反映了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不仅使得百姓生活困苦,而且加重了国家的经济负担。
最后四句“梯航十道输天府,车骑千人指帝乡”,意思是说:外国船只络绎不绝地来到长安,成千上万的车马都指向京城。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繁荣昌盛的景象。
“负弩形疲还置驿,挽舟力尽尚赢粮。”意思是说:疲惫地回到驿站里去,挽着船的力气都耗尽了,但仍带有一定的粮食回家。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艰苦状况。
“几家烟火愁炊桂,极目沧浪待变桑。”意思是说:有几户人家在冒着烟火,愁苦地准备做桂花饭,而人们则极目远望,盼望河水能够变深,以供打鱼。这两句描绘了一幅人们期待丰收景象的画面。
最后两句“中泽鸿雁差可叹,大东杼轴向来伤”,意思是说:大泽里的鸿雁让人感到叹息,大东的织布机也常常受到损伤。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担忧和失望之情。
尾联“但看耕凿俱王土,不似纷争屡战场”,意思是说:只要看看耕田的人和凿井的人都是王者的土地,就不像过去那样连年征战不断。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最爱阳城先抚字,并须元结集流亡”。意思是说:最喜欢阳城的先抚字政策,也必须要像元结那样组织流亡。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政治治理的期望。
最后两句“年来荒度功多就,更拟河清颂圣王”,意思是说:多年来荒废了大量的功业,现在又要赞美圣明的君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