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常司幕吾宗裔,爱水爱山兼爱字。
手持一幅鹅溪绢,或浓或淡烟云气。
远看淡淡近看浓,暮山紫兮晓山红。
一湾杨柳依稀外,无数人家杳霭中。
平桥过去波涛恶,何处舟来无住著。
空青万里炯双瞳,汀花岸草今犹昨。
林峦深处开茅堂,四时佳景非寻常。
吾宗依此有新构,左图右史罗中央。
八窗四面皆真景,歌罢沧浪动深省。
门前车马任纷华,还我胸中常耿耿。
【注释】
太常簿:官名。
刘明远:作者自称。
奉常司幕:掌管皇家园林的主管,即主管宫廷园林事务。
吾宗裔:指我的同宗后代。
爱水:喜欢水。
兼爱字:同时喜爱山水。
鹅溪绢:用鹅溪所产的绢制成的宣纸。
或浓或淡烟云气:指宣纸上墨迹的颜色变化,浓淡相间。
暮山紫兮晓山红:指早晨看山时,山的面貌呈现出紫色,到了傍晚则呈现红色。
一湾杨柳依稀外:指江岸上柳树的影子在江水中隐约可见。
无数人家杳霭中:指远处有无数人家在烟雾中若隐若现。
平桥:小而平的桥梁。
波涛恶:波浪很大。
空青:指砚台的石质部分。
炯双瞳,汀花岸草今犹昨:眼睛像两团炯炯有神的瞳孔,眼前的汀岛花草与昨天看到的一样。
林峦深处开茅堂:在山林的幽深之处建起茅草屋。
四时佳景非寻常:一年四季的美景是平常难以见到的。
依此:以它为依据。
新构:新建的房屋。
左图右史罗中央:墙上挂着图画,书架里摆满书籍。
八窗四面皆真景:四面墙上都有窗户,可以看到真实的景色。
沧浪:指《楚辞·渔父》里的“沧浪之水”,这里泛指沧浪亭。
门前车马任纷华:门前车马往来不断,繁华热闹。
还我胸中常耿耿:使我心胸常常保持清澈、明亮。
【赏析】
这首诗作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时诗人已退隐家乡吴兴(今浙江湖州市)。诗题中的“太常簿刘明远”当是指其族叔刘明远,诗人自谓“太常簿”。刘明远,字子文,号东山野客,绍兴府余杭县人。宋光宗赵惇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进士,曾历知温州、处州、严州等州军,累迁至太常丞。《全宋诗》录存其诗一卷。
首联“奉常司幕吾宗裔,爱水爱山兼爱字。”写自己作为朝廷官员,对山水有深厚的热爱。“奉常”,即主管皇室园林的官职,表明自己职责所在;“司幕”,指管理皇家园林的主管,也反映了自己工作性质。“吾宗裔”,即我的同宗后代,表示自己的家族身份。“爱水爱山兼爱字”,说明自己不仅喜欢山水,而且还喜欢山水的名字(即山水的特征和形态)。这一联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的深厚感情,同时也透露出自己的身份和工作内容。
颔联“手持一幅鹅溪绢,或浓或淡烟云气。”描写自己手持一幅鹅溪所产的绢,画中有浓重的烟雾和淡淡的云彩。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画面上的浓淡色彩比作烟雾和云彩,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画作的美感。这一联进一步展现了自己对山水艺术的热爱和造诣,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颈联“远看淡淡近看浓,暮山紫兮晓山红。”描述了观察不同角度下山色的变化。远看时,山色显得淡淡;近看时,山色则变得浓厚。同时,通过对晨昏时分山色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变幻莫测。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和观察能力,也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敬畏和赞叹。
尾联“一湾杨柳依稀外,无数人家杳霭中。”描绘了江边的景色。江边有一排柳树,它们的影子在江水中隐约可见;远处有无数人家在烟雾中若隐若现。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和魅力。
尾联“平桥过去波涛恶,何处舟来无住著。”描写了江面上的情景。平桥经过的地方波浪汹涌;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船只都能在这里靠岸停泊。通过对比江面波涛的凶险和岸边的宁静,进一步衬托出江南水乡的秀美和宜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尾联“空青万里炯双瞳,汀花岸草今犹昨。”描绘了眼前所见的景色。眼前的汀岛花草与昨天看到的一样,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这一联通过对比时间的流逝和景色的恒定,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感慨。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领悟。
尾联“林峦深处开茅堂,四时佳景非寻常。”描述了自己在山林的深处建起了一座茅草屋。这里的四季美景都是平常难以见到的。这不仅表现了自己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自己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向往。
尾联“吾宗依此有新构,左图右史罗中央。”指出自己家族以此为基础建造了新居,左边挂上了图画右边摆放了书籍。这不仅表明了自己的家族对文化的尊崇和追求,也反映了自己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同时,这也展示了自己家族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情趣。
尾联“八窗四面皆真景,歌罢沧浪动深省。”描写了四面墙上都有窗户,可以清楚地看到真实的景色。在歌唱完毕之后,心中涌起深深的思考。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和感慨。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思。
整首诗以山水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