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水波声杳,宫墙木叶深。
君王载戎服,岁晚过汾阴。
白纛风云气,玄冥鸿雁音。
稻粱犹有分,轩冕竟何心。
秪放中原鹿,翻田上苑禽。
忧时谁向道,端合早投簪。
台上
塞水波声杳,宫墙木叶深。
君王载戎服,岁晚过汾阴。
白纛风云气,玄冥鸿雁音。
稻粱犹有分,轩冕竟何心。
秪放中原鹿,翻田上苑禽。
忧时谁向道,端合早投簪。
译文注释:
塞外大河波涛汹涌,宫墙深处落叶纷飞。
君王身披战袍,在秋风中匆匆经过汾水之滨。
白旗飘扬,如同风云一般,气势磅礴;寒风如刀,划破天空,声音凄凉。
皇帝的俸禄微薄,但还惦念国家的大事。
他只关心着中原的百姓,而忘记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那些曾经高傲的鸟儿,如今只能在田野里觅食;曾经高贵的鸟雀,也只好在园林里寻找食物。
忧虑国家的人,谁能理解他的苦衷呢?他应该早早地辞官归隐了。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至的《秋兴八首》之一。此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天,当时诗人正任左拾遗,因触怒权臣李辅国而被贬为集贤院学士。诗中通过写景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和对现实失望、愤懑的情绪。
全篇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第一联“塞水波声杳,宫墙木叶深”,写眼前之景。“塞水”指黄河,“宫墙”指长安城。诗人登上长安城的高楼,看到塞外的黄河波涛翻滚,岸边的树木枝叶萧疏。这里既写了塞外荒凉的景象,又写出自己身处京城的孤独感。“杳”是幽远的意思,“深”则表示浓重的意思。诗人用这两个字来描绘塞外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之感。
第二联“君王载戎服,岁晚过汾阴”,描写了皇帝出行的情景。“戎服”是指士兵的服装,“汾阴”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临汾地区。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关注和担忧。这两句诗中,既有对皇帝的敬仰之情,也有对其可能带来的灾难的忧虑。
第三联“白纛风云气,玄冥鸿雁音”,继续描写皇帝出行的情景。“白纛”是一种旗帜,上面画着白色图案;“风云气”则形容皇帝威武的样子。而“玄冥”则是指北方的天空,鸿雁则是一种候鸟。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暗示了皇帝的统治已经引起了人民的反感。这一句中,既有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描绘,也有对皇帝行为的评价。
第四联“稻粱犹有分,轩冕竟何心”,则是直接表达诗人的观点。“稻粱”是指粮食,“分”则表示分配的意思。这里的“稻粱”指的是人民的生活,他们仍然有饭吃。而“轩冕”则是指官员们的官帽和衣服,“竟何心”则表示他们已经失去了当初的热情和斗志。诗人通过这两行诗,表达了自己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失望。这一句中,既有对人民生活的描述,也有对官员态度的评价。
第五联“秪放中原鹿,翻田上苑禽”,进一步描述了皇帝的行为。“祗放”是一个动词短语,意思是放任、任由其自便。“中原鹿”则是指中原地区的民众,他们被放逐到外地;“上苑禽”则是指皇家园林里的鸟雀,它们也被放走了。这里的“中原鹿”和“上苑禽”都是诗人为了表达自己观点而创造的形象化的语言。诗人通过这些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这一句中,既有对统治者行为的批评,也有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第六联“忧时谁向道,端合早投簪”,则是对全诗的总结和升华。“忧时”是指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向道”则表示遵循正道的意思。这里的“忧时者”就是那些关心国家大事的人。而“向道”则是指遵循正道的人。诗人通过这两行诗,表达了自己对那些关心国家大事的人的支持和鼓励。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于统治者行为的不满和失望。这一句中,既有对那些关心国家大事的人的支持和鼓励,也有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反抗。
整首诗通过对皇宫内外景象的描写和对皇帝行为的讽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自身的情感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