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寓京城陈孝子,昏夜击人误伤死。
雠家擒父入秋台,锻炼狱成将弃市。
孝子冤声如怒雷,杀人者我亲手为。
陈情伏阙献天子,勿刑臣父当刑儿。
天子临轩观奏札,念此误伤非故杀。
况能求死代亲身,特命充军饶重法。
古来孝行能动天,开平之行无一年。
重逢恩宥还乡里,不是皇天谁使然。
天意君恩须记取,刻骨铭心宜自许。
知君今日不忘亲,他日临危肯忘主。

【解析】

这是一首揭露冤狱的诗。诗人通过陈孝子的故事,抒发了对昏官的愤怒和对正义的渴望。全诗语言质朴,直率,感情激越,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译文】

侨居京城的陈孝子,夜晚误击他人致死。

仇人将父亲捆绑送入秋审台,严刑拷打逼他招供。

陈孝子冤屈之声如雷鸣般震撼人心,杀人凶手是我亲手为之作。

陈情于朝庭,向皇上献上奏本,请求不要诛杀我的父亲而惩罚儿子。

皇帝亲临殿前观看奏本,念及此误伤并非故意杀害。

况且能请求处以死刑来代替亲身受害,特令充军并免除死罪。

自古以来孝顺的行为感动天地,开平的案件没有一年能够解决。

重逢恩赦回到乡里,不是皇天谁使然?

上天之意君王之恩须记取,刻骨铭心宜自勉。

知君今日不忘亲,他日临危肯忘主吗?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所做。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音乐家,白居易的密友,同科进士,两人齐名,时称“元白”。贞元九年登博学宏辞科,授集贤殿校书郎。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同时入仕,又同在翰林院工作,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旧唐书》本传说:“稹与(白居易)友善,相得如兄。”《新唐书》本传说:“稹与(白居易)游最久,情好亦深。”元稹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其政治生活虽起伏跌宕,但始终不渝地维护和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应反映现实,表现真情实感。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风格清新俊逸,与刘禹锡齐名,世称“刘刘”。他的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尤能反映人民的疾苦和不平。他的诗、赋、论说文都颇有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风格清新俊逸,善于运用口语入诗,具有民歌特色;他的讽谕诗直率沉郁,富有时代精神。

这首诗是元稹代友人陈孝子写的一首揭露冤狱的诗。陈孝子因误伤父仇人致死,被官府诬陷定成谋杀罪。元稹为此写下这首诗,强烈谴责官府的枉法和不义,歌颂了陈孝子的大仁大义。

首联写陈孝子因误伤其父而被判谋杀罪,遭到官府的陷害,这两句叙事简洁,笔力雄健。颔联写陈孝子被押赴公堂,惨遭严刑拷打,最后被判处死刑,两句中“捶楚”“绞”、“流”等动词,把酷刑写得十分惨烈。颈联写陈孝子含冤呼号,声震云天,令人发指。尾联写元稹在朝堂上向皇上陈情申冤,请求皇上赦免陈孝子之罪,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无辜受难者的同情和对邪恶势力的愤懑之情,充满正义感。全诗情感激荡,直抒胸臆,气势恢宏磅礴,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