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人生少,慈颜近百龄。
正宜乐寿考,岂为掩泉扃。
客吊山灵泣,魂归陇树青。
輀车当祖载,薤露若为听。
【诗句释义】
挽李氏太母:挽,用诗词歌咏哀悼。李氏太母,指作者的外祖母。
七十人生少:七十岁的人很少见。人生少,意即人生不易。
慈颜近百龄:慈颜,慈祥之面容,指老人的容貌。近百龄,指已过百年。
正宜乐寿考:正宜,正好,适宜。乐寿考,指长寿快乐。
岂为掩泉扃:岂,难道。掩泉扃,意为关闭山泉的出口,意即死亡。
客吊山灵泣:客,指吊唁者。山灵,指山神。
魂归陇树青:魂归,指灵魂归来。陇树,陇山树木。青,指青山绿水。
輀车当祖载:輀车,古代一种小车。祖,指祖父。
薤露若为听:薤露,一种祭祀用的菜肴,这里代指祭品。若为听,意为如果听到。
【译文】
七十岁时人就很少见了,您九十多岁了,慈祥的面容已经接近百龄。
正是应该享受长寿的快乐,为什么却要关上山泉水的出口呢?
吊唁的客人对着山神哭泣,你的灵魂回到了陇山的青山绿水中。
送葬的车应当载着你的祖父,祭奠的菜肴应该用薤菜来献上。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外祖母的挽词。全诗以哀惋的语言,表达了对亡故亲人深深的怀念之情。
开头两句写外祖母高龄长寿,容颜如昔。这是对亡故亲人的缅怀和追忆,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七十”、“百龄”等字眼的使用,既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易逝的感叹,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长寿的渴望。
第三句“正宜乐寿考”,则是对亡故亲人的赞颂。作者认为,外祖母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她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应该享受长寿的快乐。这种观点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生死、福祸的看法,以及对长辈的尊重和敬仰。
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亡故亲人的追思和哀悼。“岂为掩泉扃”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外祖母去世的惋惜和悲伤。他认为,外祖母的死是不应该发生的,应该是在世时就应该享尽天年。这种观点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无常、世事多变的认识和理解。
接着的两句“客吊山灵泣”和“魂归陇树青”,则描绘了吊唁者和亡故亲人灵魂归来的场景。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色彩,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亡故亲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其离去的悲痛之情。
最后两句“輀车当祖载”,“薤露若为听”,则是对亡故亲人的悼词和祭祀仪式的描述。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古人对亡故亲人的尊重和敬意,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丧葬礼仪的重视和遵循。同时,这些描述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感慨和思考,以及对生死、福祸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