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余万里向川西,薄暮携舟泛霅溪。
秋霁尚看乡月近,风鸣已忆峡猿啼。
陈情欲疏同乌鸟,奉使聊因访碧鸡。
那得回车东下日,相迎还复几人齐。
赴蜀初发明斋南石诸君相送溪上
蔡汝楠诗歌赏析
《赴蜀初发明斋南石诸君相送溪上》是明代诗人蔡汝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赴蜀途中,与友人在溪边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留恋和不舍之情。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赏析:
诗歌原文:
怜余万里向川西,薄暮携舟泛霅溪。 秋霁尚看乡月近,风鸣已忆峡猿啼。 陈情欲疏同乌鸟,奉使聊因访碧鸡。 那得回车东下日,相迎还复几人齐。诗歌译文:
我远行万里来到四川,傍晚时携带着船桨在霅溪上泛舟。秋雨过后天空放晴,我依然看到家乡的月亮在天边;秋风中传来猿猴的哀鸣,让我想起那遥远的故乡。我要将我的思念告诉远方的友人,希望他也能像乌鸦一样自由自在;虽然我奉使而来,却希望能在碧鸡山找到机会与友人相见。可惜现在我只能望着东面的太阳,期待再次见到朋友的日子。诗歌注释:
- 川西:四川省西部,此处指诗人的目的地。
- 霅溪:霅溪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的一条主要支流。
- 秋霁:秋天的天气放晴。
- 风鸣:风声。
- 陈情: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意愿。
- 奉使:奉命出使之意思,这里指出使的目的。
- 碧鸡山:位于成都市北,是成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 诗歌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赴蜀途中的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首句“怜余万里向川西”,诗人表达了自己远行万里的决心和对未知旅途的向往。第二句“薄暮携舟泛霅溪”,则具体描绘了诗人在夜晚乘舟经过霅溪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第三句“秋霁尚看乡月近”,诗人在秋雨后的天空中看到了家乡的明月,引发了对故乡的深深怀念。而“风鸣已忆峡猿啼”,则通过风声和猿猴的叫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第四、五句“陈情欲疏同乌鸟,奉使聊因访碧鸡”,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希望像鸟儿一样自由,但又不得不服从使命,只能通过写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最后两句“那得回车东下日,相迎还复几人齐”,反映了诗人对重逢的期望和无奈。整首诗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不舍,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作品。
《赴蜀初发明斋南石诸君相送溪上》是一首充满深情的七言律诗。诗人通过对赴蜀途中的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不舍,更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高超的诗歌创作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