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晴已到开云处,昼静疑闻鼓瑟歌。
湘水英灵终缥缈,潮阳道路此经过。
乍怜出郭尘喧断,翻为登山感慨多。
更道秋风□□□,葳蕤朱凤欲如何。
【注释】:
开云处:山名。在衡阳县南。湘水:流经湖南的一条大河,是长江的重要支流。潮阳:地名。在今广东潮州附近。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首二句写诗人游历南岳时所见的景色和所感的心情。
“晓晴已到开云处”,写日出时分,诗人来到开云山,只见晴空朗朗,旭日高照,云霞映照,景色十分美丽。“昼静疑闻鼓瑟歌”两句则从听觉角度写景,意思是说,当太阳升到正午,大地一片清静,似乎能听到远处的鼓乐之声,使人不禁想起古人在鼓乐中欢庆的场景;而在这宁静的鼓乐声中,又似有优美的琴瑟之声飘然而至。这两句话既描绘了南岳开云山的优美景色,又表达了诗人在此美景中愉悦的感受。
接下来两句是过渡,由写景转入议论。“湘水英灵终缥缈,潮阳道路此经过”。湘水、潮阳都是古时的地名,分别指的是湘江和潮州。湘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它发源于湖南省境内的五岭山脉,流经许多地方之后,最终注入南海。湘水的源头就在韶关一带,那里有一座叫做韶关的古城,是古代南方通往中原的要道。湘水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重要的战事,如三国时期的关羽就曾在湘水中游一带与曹操对峙过。潮阳则是今天的广东潮州地区,那里有一座著名的潮州八景之一的“湘子桥”。湘子桥是一座石桥,位于湘江之上,建于唐代,已有千年的历史。诗人来到这里,不禁想起湘江和潮州这两个地方的历史。
接下来两句是过渡,由对历史的回顾转向对现实的感慨。诗人说:“乍怜出郭尘喧断,翻为登山感慨多。”这里说的“郭”是指城外的城镇或城市,“尘喧”则是指喧闹的市井生活。诗人离开繁华的城市后,来到了湘江边上,这里的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纷扰,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但诗人却感到一种莫名的惆怅和失落,这是因为他想起了那些曾经经历过战争和动荡的人们。这种情绪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湘江和潮州这两个地方都曾经发生过重要的历史事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湘江和潮阳这两个地方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深感慨。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更道秋风□□□,葳蕤朱凤欲如何。”这里的“□□”应该是一个错别字,可能是“梧”字之误。梧桐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它的叶子呈掌状分裂,秋季时叶子会变黄,非常美丽。梧桐树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梧桐树的描写。梧桐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象征着吉祥和长寿,因此人们常常用它来比喻美好的事物和祝福的话语。
诗人在最后两句中写道:“更道秋风□□□,葳蕤朱凤欲如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人在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时不禁感叹时光流逝,岁月易逝。同时他也想到了那些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以及那些曾经陪伴在他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他想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是否还像以前一样快乐和健康。这种感慨和思念之情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