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转铜龙夜未残,即持白简立朝端。
宰臣不喜忠良士,始信言官自古难。
《题梁中丞卷四首 其二 给事》解析
诗句原文:
漏转铜龙夜未残,即持白简立朝端。
宰臣不喜忠良士,始信言官自古难。
译文:夜晚的计时器滴答声还在继续,我立刻拿起笏板,在朝堂上站立。但是,那些权贵们不喜欢忠诚善良的人,让我开始相信,自古以来,直言进谏的人是多么的困难。
注释:
- 漏转铜龙:古代计时工具,铜制的龙形滴水,滴下的水声象征时间的流逝。
- 白简:古代官员手持的木制简牌,用于记录事务或传达命令。
- 朝端:朝廷或皇宫的前方,这里指代朝廷的高位或中心地带。
- 宰臣:高级官员的统称。
- 忠良士:忠诚正直之士。
- 言官:古代负责向皇帝提供建议和评论的官员,通常指御史或其他监察官员。
赏析:
《题梁中丞卷四首 其二 给事》是明代诗人杨巍所作的一首古诗。诗中提到了“漏转铜龙夜未残”,暗示着时间还未到深夜,但天已经非常晚了。接着用“即持白简立朝端”来描绘诗人自己站在朝堂之巅的场景,表现出他的坚定和决心。然而,“宰臣不喜忠良士”表达了当时社会对忠诚正直的官员的排斥与不满。诗的最后一句“始信言官自古难”,则深刻地揭示了古代言官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官场现状的不满和批评,同时体现了他作为言官的责任感。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回顾和现实情况的对比,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官僚体制的弊端,以及言官在维护正义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
通过对《题梁中丞卷四首 其二 给事》这首诗的解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杨巍对于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洞察,也能从中领悟到古人面对权力、忠诚与责任时的矛盾心理和挣扎。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启示,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