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谁相访,师来千里馀。
不言心自了,一咒病能除。
归路石仍滑,世缘老更疏。
从兹门再掩,草色遍郊居。
【注释】
南山:指庐山。上人:佛教称和尚为上人。小诗:即五绝,是唐代流行的一种短小的诗歌形式。
一咒:一种念诵的口诀,可以解除病痛。
【赏析】
这是一首五绝,写庐山上一位隐者的寂寞生活,以及他对待疾病的治疗和处世态度。
首句“寂寞谁相访”,点出隐居者的生活状态,一个“寂”字写出了山居的静谧与冷清。次句“师来千里馀”,表明有远方的僧人来访,“千里”表现了距离之远,也暗示了僧人来访的时间之长。第三句“不言心自了”,描绘了隐者在面对僧人时内心的变化,他并没有多说什么,但内心已然明了,这一句体现了隐者对世事洞察的深度,同时也表现出他内心的超然。
第四句“一咒病能除”,描绘了他如何通过念诵口诀来治疗疾病,这里的“咒”并非迷信之举,而是修行者的一种精神实践,通过念诵口诀,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从而治愈疾病。
第五句“归路石仍滑”,描绘了隐者回家路上的情景,石头滑溜,需要小心行走。这里的“石仍滑”不仅形容了山路的险峻,也象征着隐者内心的复杂和不安。
第六句“世缘老更疏”,揭示了隐者对于世俗纷扰的态度。他认为世间的缘分已经变得疏远,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密相连。这里的“疏”表达了隐者对世俗关系的淡泊和疏远。
最后一句“从兹门再掩”,意味着从此以后,他将再次关上家门,闭门不出。这里的“再”表达了隐者决绝的态度,他决心从此断绝与外界的联系,过上隐居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隐居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处世哲学。他虽然身处尘世,却能够保持一颗超脱的心,不为世俗所动。他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世界的观察,都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