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鼎铸饕餮,有首不见身。
食人未下咽,灾害旋相因。
祸福互倚伏,龙蛇有屈伸。
何事悠悠子,狂冥若眯尘。
感彼塞翁言,宜用书君绅。

【注释】

百一:泛指诗歌。

鼎: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这里指周代的铜器。

饕餮(tāo tiè):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头生双角,身体有鳞甲,贪吃好饮,常用来比喻贪婪的人。

有首不见身:意谓只有头,没有身子。

食人未下咽:意谓吞食了人还不自知。

灾害旋相因:意谓灾祸和吉祥会相互转化。

祸福互倚伏:意谓福祸会相互依存。

龙蛇有屈伸:意谓龙蛇有时弯曲有时伸直。

何事悠悠子:意谓你为何如此悠游自在?

狂冥若眯尘:意谓狂妄自大如蒙蔽尘土。

塞翁言:指《淮南子·汜论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宜用书君绅:意谓应该把它写在衣服的大襟上。绅是衣服的大带子。

【译文】

铜鼎上铸造的是一只饕餮兽,只有头部而没有身子啊!

吞食了人的还没有下咽,祸害就会立即发生啊!

福祸会相互转换,龙蛇也有时伸展有时蜷缩。

为什么你如此悠游自在,狂妄自大到如蒙蔽尘土啊!

我想起了《淮南子·汜论训》中的那一句名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应该把这句话写在你衣襟上。

【赏析】

此诗为续李贺的《百一》。李贺《感讽》云:“古之传者不复宣,至今东门鼓欲沉。”《百一》当为李贺所拟作。全诗借古鼎铸兽之喻,抒写世事变幻莫测、祸福倚伏之理,并劝诫世人不可狂妄自大、忘乎所以。其立意高远,寓意深微,颇耐人咀嚼。诗中“祸福”“吉凶”等词屡见,但并不板滞,而是通过“有首无身”“食人未下咽”等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富有诗意;同时,又以“龙蛇”“狂冥”等意象,将“祸福”“吉凶”等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句,取意于《淮南子·汜论训》,意为塞翁失马可能带来福报。《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秦伯伐郑,郑伯与战于阵前,伤其右肩,佚之。秦人要而归之,使献其宝器于秦师。郑文公辞曰:‘吾亡矣夫!’秦人问其故,郑人曰:‘吾与蹇叔子期年而丧之,今吾子问间而就死焉,岂非天诱我也?’”后用以表示不一定坏事会变成好事。诗的最后两句,“宜用书君绅”,是说“祸福”“吉凶”的道理应该铭记在心,不可忘记。总之,此诗立意高远,寓意深微,构思巧妙,富有诗意,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