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云亭上立多时,古木沧波系远思。
南北界分还此水,孙张题后岂无诗。
风高鹘岭惊秋早,江转龙门到海迟。
三十年馀尘梦里,每因登眺叹吾衰。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留云亭的描绘,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沧桑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 诗句“登留云亭”:登上留云亭。留云亭是一座古老的亭子,诗人登上留云亭是为了欣赏风景,也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
- 译文:“登上留云亭,站在亭子里多时。”
- 关键词注释:“留云亭”,“亭子”。
赏析:首句直接点题,表明了诗人的行动和心情。他登上这座古老而美丽的亭子,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 诗句“古木沧波系远思”:古树苍凉,水波荡漾,牵动着远去的思绪。这里的“古木”、“沧波”和“远思”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沉思。
- 译文:“留云亭上立多时,古木沧波系远思。”
- 关键词注释:“古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沧波”,象征着岁月的流转。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他站在留云亭上,看着古木和沧波,似乎在回忆过去,思考未来。这种情感让他感到有些忧郁和孤独。
- 诗句“南北界分还此水,孙张题后岂无诗”:南北分界线在这里,这条河就是从这里流向大海的。孙张的题词肯定没有少。
- 译文:“南北界分还此水,孙张题后岂无诗。”
- 关键词注释:“南北界分”,指的是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孙张题后”,指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孙张的题词;“岂无诗”,表示肯定。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地理界限的认同,也体现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诗人认为这条河就像一条纽带,连接着南北两岸的文化和历史。同时,他也对孙张的题词表示肯定,认为这些题词都是有价值的。
- 诗句“风高鹘岭惊秋早”:风声很高,鹘岭上的树叶在秋天早早地飘落。
- 译文:“风高鹘岭惊秋早,江转龙门到海迟。”
- 关键词注释:“风高”,形容风势很大;“鹘岭”,山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境内;“惊秋早”,指秋天来得早,叶子早早地落下;“江转龙门到海迟”,指长江流经山西晋城至河南南阳市平靖镇之间的峡谷,称为“天井关”;“龙门”,即黄河三峡之一。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他看到了秋天来得早,叶子早早地落下,也看到长江流经的山谷,感受着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同时,他也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感叹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黄昏期。
- 诗句“三十年馀尘梦里,每因登眺叹吾衰”:三十年来,我在梦中游荡,每次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我都会感叹自己的衰老。
- 译文:“三十年馀尘梦里,每因登眺叹吾衰。”
- 关键词注释:“尘梦”,指梦境中的尘埃和梦幻;“登眺”,指登高远望,这里指游览留云亭;“吾衰”,指作者自己的衰老,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衰老的感叹和无奈。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命的感慨。他觉得自己已经老了,无法像年轻时那样充满活力和激情。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生活,而是选择在美好的景色中寻找慰藉和希望。这种态度让人感动也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