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春苦恒旸,冲风起浮壒。
田畴拆龟纹,洿泽枯蚶蛤。
郁攸复为灾,熛忽不可㷈。
曲突朝徙薪,防虞夜移榻。
纵阴北门开,闭阳南门阖。
仲舒今秩宗,问之笑不答。
但云人意诚,自与天心合。
纠众各致斋,端居在深閤。
兽锦易素衣,马衔脱金匼。
分祀遍雩坛,俯躬伏蒲盖。
索神靡不举,占天敢容杂。
垤蚁移新封,巢鹳鸣古塔。
一雨初未厌,三日竟已匝。
麦苗润回青,藤花湿挂衲。
农乐呼乌乌,女红歌踏踏。
毕方杳无踪,飞廉亦衰飒。
南都百万家,欢笑声杂遝。
东作自此兴,省耕重相拉。
行厨有宿煤,代薪宁用蜡。
当呼田父来,喜雨共倾榼。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名作之一,描绘了春雨带来的生机和喜悦。以下是逐句解释:
喜雨次沈侍郎韵(译文)
春天的雨水本应为庄稼带来滋润,但天气却异常干旱。然而,一场春雨的到来,如同一股清泉般,给大地带来了生机。
田畴拆龟纹,洿泽枯蚶蛤。(译文)
农田里的庄稼开始抽穗,而洼地中的水草也恢复了生机。这是因为春雨的滋润使得原本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活力。
郁攸复为灾,熛忽不可㷈。(译文)
这场春雨并没有完全解除旱情,反而引发了更大的灾害。火焰突然爆发,无法扑灭。
曲突朝徙薪,防虞夜移榻。(译文)
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人们早早地将柴火搬离炉灶,并提前将床铺移开,以防不测。
纵阴北门开,闭阳南门阖。(译文)
尽管天气转晴,但是南方的门仍然紧闭,而北方的天空已经放晴。这里暗指虽然天气转好,但是人们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完全放松。
仲舒今秩宗,问之笑不答。(译文)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道道理的人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它,而真正理解并乐于其中的人,则会更加快乐。这里用“仲舒”代指孔子,表示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热爱。
但云人意诚,自与天心合。(译文)
虽然我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但我确实相信,人的心意能够与天地的规律相契合。这里的“人意诚”指的是人的真实意愿,而“天心合”则是对天地运行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纠众各致斋,端居在深閤。(译文)
于是,大家纷纷回家休息,而我则留在府衙内静思。这里的“纠众”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人们,而“斋”则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形式。
兽锦易素衣,马衔脱金匼。(译文)
原本华丽的动物图案换成了朴素的衣物,原本贵重的装饰变成了简单的物品。这里的“兽锦”和“马衔”都是古代的物品,象征着富贵和奢华。
分祀遍雩坛,俯躬伏蒲盖。(译文)
祭祀活动遍布整个雩坛,人们跪拜行礼,低头俯首,头顶着蒲草制成的帽子。这里的“雩坛”是古代祭神的地方,而“俯躬”则表示尊敬和虔诚的态度。
索神靡不举,占天敢容杂。(译文)
祈求神灵保佑的活动从未停止过,而人们对天的预测也不敢有任何偏差。这里的“索神”是指向神灵祈求保佑的行为,而“占天”则是对天象的观察和预测。
垤蚁移新封,巢鹳鸣古塔。(译文)
小小的蚂蚁也开始搬家寻找新家,而古老的鹳鸟也在鸣叫。这里的“垤蚁”和“巢鹳”都是古代的生物,它们的变化反映了自然界的生机和活力。
一雨初未厌,三日竟已匝。(译文)
一场春雨刚刚结束,但人们并不感到满足。因为春雨的影响需要持续几天才能完全消散。这里的“一雨”指的是一场春雨,而“三日”则是春雨持续的时间长度。
麦苗润回青,藤花湿挂衲。(译文)
麦苗变得更加青绿,而藤花也沾满了露水。这里的“麦苗”和“藤花”都是农作物的象征,它们的变化反映了大自然的生长和变化。
农乐呼乌乌,女红歌踏踏。(译文)
农民们欢呼雀跃,女人们在忙碌的刺绣中歌唱。这里的“农乐”和“女红”分别指的是农民的劳动乐趣和女性的传统手艺。
毕方杳无踪,飞廉亦衰飒。(译文)
神秘的鸟儿消失得无影无踪,而风神也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威风。这里的“毕方”和“飞廉”都是古代神话中的鸟类和风神,它们的出现预示着天气的变化。
南都百万家,欢笑声杂遝。(译文)
繁华的南方城镇里,无数家庭欢聚一堂,欢笑声此起彼伏。这里的“南都”指的是南方的大都市或繁华的城市地区,而“欢笑声杂遝”则形容了人们欢乐的氛围和热闹的景象。
东作自此兴,省耕重相拉。行厨有宿煤,代薪宁用蜡。(译文)
从此开始了东作的生活,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节约耕地、减少耕作次数。为了节省燃料,人们开始使用煤炭代替蜡烛作为照明工具。这里的“东作”指的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耕作方式或习俗,而“宿煤”是指存放起来的煤炭,用于照明或取暖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