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有禁令,博士书不焚。
萧何收图籍,不知收典坟。
项氏火秦宫,博士书始燔。
残编出孔壁,天未丧斯文。
修补汉儒手,亦各尊所闻。
寥寥千载下,先后乱其真。
全经久已失,其罪非一秦。
【注释】
- 焚书:秦朝时期,秦始皇焚毁诸子百家的书籍。
- 博士:古代学官的名称,掌管经籍典籍等。此处指博士们不焚烧这些书籍。
- 萧何收图籍:西汉初年,萧何收集了秦朝的图籍。
- 不知收典坟:不知道应该把哪些书籍作为经典文献收藏起来。典是典籍的意思。
- 项氏火秦宫:项羽烧掉了秦始皇的宫殿。
- 博士书始燔:开始焚烧博士们收藏的书籍。
- 残编出孔壁:孔子曾修补过一部分被火烧后的古文经书,现在这些残简又出现在孔子壁中。
- 天未丧斯文:上天没有失去这些文化遗产。
- 修补汉儒手:汉朝的儒者们继续修补整理儒家的经典著作。
- 亦各尊所闻:也各自尊重自己所知所学的。
- 寥寥千载下,先后乱其真:千年过去了,历代学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解读,真伪难辨。
- 全经久已失,其罪非一秦:儒家的经典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得到保存,其罪责并非仅仅在于秦朝。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秦朝焚书和汉朝修复儒家经典的历史背景。首两句“焚书有禁令,博士书不焚”,描述了秦朝焚书的严厉规定以及博士们不执行的情况,反映了秦朝对文化的压制和破坏。接着通过“萧何收图籍”到“博士书始燔”的部分,讲述了西汉初年萧何等人收集和整理亡佚的图书,为后续的文化复兴奠定了基础。然而,随后的几句又展现了文化发展的复杂性:“残编出孔壁,天未丧斯文”,“修补汉儒手,亦各尊所闻”,“千载下,先后乱其真”,揭示了尽管经历了战乱和朝代更替,但儒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依然得到了传承和弘扬。最后一句“全经久已失,其罪非一秦”则表达了诗人对秦朝焚书政策的批评,认为这种政策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长远的伤害。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强调了文化的连续性和文化责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