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鸾嘤嘤夹路守,帝在讲堂僧众走。
千缗足陌赎不回,幅幅诏书称顿首。
石头城北火酣酣,岁在丙寅八十三。
内科罢供春殿闭,莺飞草长愁江南。
古来南北本无别,不独涅槃经内说。
君不见长淮筑堰时,寿春百万为鱼鳖。

悲台城

王鸾嘤嘤夹路守,帝在讲堂僧众走。

千缗足陌赎不回,幅幅诏书称顿首。

石头城北火酣酣,岁在丙寅八十三。

内科罢供春殿闭,莺飞草长愁江南。

古来南北本无别,不独涅槃经内说。

君不见长淮筑堰时,寿春百万为鱼鳖。

诗句释义

  1. 第一句:“王鸾嘤嘤夹路守”
  • 注释: 王鸾(王建)是唐朝的一位诗人,“嘤嘤”形容其声音细如蚊鸣,这里描绘了他在街头巷尾看守的情景。
  • 译文: 王建在街头低声哭泣,守护着他的家国。
  • 赏析: 这一句通过声音和动作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悲伤。
  1. 第二句:“帝在讲堂僧众走”
  • 注释: “帝”指皇帝,“讲堂”指的是皇宫中的讲经堂。僧众走意味着僧侣们纷纷离开,表现出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逃离。
  • 译文: 皇帝坐在讲经堂中,而僧侣们却纷纷离去,不愿继续留在宫中。
  • 赏析: 这一景象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使得佛教徒也感到失望和绝望。
  1. 第三句:“千缗足陌赎不回”
  • 注释: “千缗足陌”指的是大量的铜钱,用来赎回某物或某人,但结果却是无法追回。
  • 译文: 有大量的铜钱可以用来赎身,但这些都无法挽回过去的错误。
  • 赏析: 这一句子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哀,强调了无法挽回的历史错误和损失。
  1. 第四句:“幅幅诏书称顿首”
  • 注释: “幅幅诏书”指的是大量的文书,而“顿首”是一种表示敬意的头低的动作。
  • 译文: 每一件文书都充满了皇帝的旨意,而官员们则恭敬地行头拜礼。
  • 赏析: 这一景象描绘了封建社会中官员对皇帝权威的依赖和敬畏,同时也揭示了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1. 第五句:“石头城北火酣酣”
  • 注释: “石头城”指的是南京的石头城,而“火酣酣”指的是熊熊燃烧的火焰。
  • 译文: 石头城的北部正遭受着火灾的侵袭,火光冲天。
  • 赏析: 这一景象描绘了战争或灾难带来的破坏和痛苦,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1. 第六句:“岁在丙寅八十三”
  • 注释: “岁在丙寅”指的是年份是丙寅年,而“八十三”指的是具体的年龄或数量。
  • 译文: 这一年是丙寅年,距离诗人去世已经过去了八十三年。
  • 赏析: 这一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感慨和对历史的回顾,同时也传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1. 第七句:“内科罢供春殿闭”
  • 注释: “内科”指的是皇帝,“春殿”指的是皇家宫殿,而“罢供”意味着停止供应食物或物品。
  • 译文: 皇帝停止了供应食物给春殿,使春天的景色变得萧条。
  • 赏析: 这一景象描绘了宫廷生活的奢侈与浪费,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问题和危机。
  1. 第八句:“莺飞草长愁江南”
  • 注释: 这里的“莺飞草长”指的是春天的景色,而“愁江南”则是诗人内心的情感表达,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忧虑。
  • 译文: 春天的景色虽然美丽,但在诗人眼中却充满了忧愁和不安,因为他知道江南是他的故乡,也是他的伤心之地。
  • 赏析: 这一诗句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述,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担忧。
  1. 第九句:“古来南北本无别”
  • 注释: “古来”指的是古代,“南北”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不同地区或政权,“本无别”则是认为它们之间并无本质区别。
  • 译文: 自古以来,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是一个整体,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 赏析: 这一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暗示了南北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可能源于文化和政治因素。
  1. 第十句:“不独涅槃经内说”
  • 注释: “涅槃经”是一部佛教经典,“说”在这里指的是描述或讲述。
  • 译文: 不仅仅是涅槃经中提到过这样的现象,实际上这是许多经典所描述的普遍现象。
  • 赏析: 这一诗句引用了佛教经典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同时也暗示了这种状况可能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1. 第十一句:“君不见长淮筑堰时”
  • 注释: “长淮”指的是长江,“筑堰”是指修建堤坝以防止洪水。
  • 译文: 您难道没有看见长江淮河在修建堤坝的时候,大量民众被征召去劳动吗?
  • 赏析: 这一诗句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来说明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残酷手段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1. 第十二句:“寿春百万为鱼鳖”
  • 注释: “寿春”指的是古都寿春,位于今天的安徽寿县,“百万”表示众多的人或物,“为鱼鳖”指的是被用作捕食的对象。

  • 译文: 在寿春,数百万人或财物被用作捕鱼的饵料,成为了鱼鳖的食物。

  • 赏析: 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战争或灾难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和苦难,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制度或政策的不合理性和不公正性。

    赏析

    这首诗以悲叹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通过对过去的回顾和现实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诗中的景物、人物和事件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南北的差异和联系,探讨了文化传统、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等主题。这首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唐代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