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采桑女,清光映城隅。
罗衣形纤手,皎若春荑舒。
芳风何飘飘,薄暮归重庐。
行子皆叹息,愿言与之居。
空帘隔星汉,白露委蘼芜。
渊意不可道,蹇修定何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遵循两个步骤:一是指出该句运用了何种修辞,二是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译文】
亭亭的采桑女,清亮的光辉映照着城角。
她的罗衣如形纤细的双手,像春天初生的嫩芽舒展开来。
芳香的风啊你为何飘飘荡荡,傍晚时分归回重楼的茅屋。
远行的人啊都为之叹息,愿与你共同居住在一起。
空帘隔断了星星与银河,白露覆盖着蘼芜。
深远的意境难以道尽,蹇修又怎么比得上她呢?
注释:
和拟古九首(其一): 作者拟作《诗经》中的《硕鼠》、《鸱枭》,以抒写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之情。“和”,同韵,即应声、应节之意。“拟古”指模仿前人的作品。这首诗是第三篇。
亭亭:高耸的样子。
清光:明亮的光辉。
城隅:城角。指城上或城墙边。
罗衣:用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形纤:形体纤细。
春荑:初生的嫩芽。比喻年轻女子。
芳风:芳香的风。
薄暮:日暮时分。
重庐:多层的房屋。
行子:行人。指在外游历的人。
叹息:表示惋惜和哀叹的声音。
空帘:空帷。形容空虚无物,没有实际内容的帷幕。
星汉:星光灿烂的银河。这里指天。
委:堆积,委积。
蔓芜:蔓生野草。
渊:深。
不可道:无法诉说。
蹇修:传说中为周宣王驾御飞龙的贤女。
赏析:
这是一首拟写《诗·卫风·氓》的诗。全诗分三层,第一层为第一、二句,写采桑女;第二层为三、四、五句,写采桑女的美丽与娇憨;第三层为第六句至第八句,表现诗人与采桑女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诗人对她的爱慕之情。全诗情调委婉缠绵,细腻动人,堪称佳作。
“亭亭”两句,描写采桑女美丽动人的容颜。“亭亭”一词形容身材高挑,姿态优美的样子,“清光”二字则点染出天色微明之时,采桑女在桑树荫下劳作的情景。这两句写出了采桑女的外貌特征。“罗衣”两句,写采桑女的动作和神态,进一步刻画了采桑女的娇媚可爱。“罗衣”一句写采桑女穿着的衣服,“纤手”一句写采桑女动作柔美,娇柔可爱。“皎若春”一句,用春芽喻指少女的手,生动地描绘出少女娇嫩白皙的肌肤,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芳风”一句,写采桑女被风吹动的秀发。“薄暮”一句,写采桑女归来的情景。“芳风”一句,不仅写了采桑女被风吹动而飘逸的头发,还表达了采桑女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芳风”二字既表现了采桑女的美丽动人,又表现了诗人对她的喜爱之情。“归”、“重”二句,写采桑女归去的情景。“行子”二字写出了诗人远游在外的情怀,“皆叹息”一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无奈之情。“愿言与之居”一句,写诗人内心的愿望。“空帘”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白露”二字,写出了采桑女归家后的景象。“渊意”二字,写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定何如”一句,写诗人对采桑女深深的眷恋之情。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结尾,也是整首诗歌的主旨所在。诗人用典,巧妙地将《诗经·卫风·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两句诗意融入其中,表达了诗人对采桑女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
此诗语言朴素、含蓄隽永,情感深沉而婉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答案】
《和拟古九首其三》是一首托物起兴的抒情诗。诗的前两联写景,渲染了一种清丽宁静的意境;后两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采桑女深深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