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中集霰尚廉纤,茅店俄惊朔气严。
似兆丰年将比玉,如忧旅食故堆盐。
林丘掩冉通孤寺,灯火青荧隔小檐。
却忆君家三泖上,竹巾芒屦看峰尖。

【注释】

南还:从南方返回。至杜生村阻雪:到了杜生村时,因大雪阻挡而不能前进。王孟衍: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他是宋神宗熙宁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有《临川先生文集》等著作传世。所和坡公盐字韵诗:王安石作有《和答圣俞见寄五首》,其中第二首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第三首为“竹篱茅舍自甘心,道狭松强莫计阴”等句,作者即此诗所和。次韵八首:这首诗与王安石的《和答圣俞见寄五首》中的八首诗相对应。

车中:指王安石的马车中。集霰:积雪。尚廉纤:还是很洁白的样子。茅店:茅草盖的小店。俄惊:突然。朔气严:北方寒风肃杀的天气。兆丰年:预兆丰收年景。比玉:比喻美玉。如忧旅食故堆盐:像担心自己在外漂泊没有饭吃一样。堆盐:形容食物缺乏。林丘掩冉通孤寺:树林和山丘被雪掩埋。孤寺:孤立的寺庙。通:连接。青荧:青色的光亮。灯火:指寺庙里的灯光。小檐:屋檐下的小窗。却忆:想起。君家三泖上:你的家乡在三泖之滨。三泖:今浙江嘉兴一带的水域。竹巾芒屦:用竹子编的帽子和麻绳做的鞋子。看峰尖:看着山峰的尖顶。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对朋友王介甫《和答圣俞见寄五首》中第八首的次韵之作。王安石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王介甫诗歌的赞美之情。

第一句“车中集霰尚廉纤”,描绘了一幅雪花纷飞的画面。诗人乘坐在马车中,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虽然已经结成了厚厚的冰层,但仍然显得洁白无瑕。这句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将雪花的形态和质感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仿佛置身于飘落的雪花之中。

第二句“茅店俄惊朔气严”,进一步描绘了雪花的威力。诗人突然感到一阵刺骨的寒风吹来,使得周围的空气都变得凛冽。这里的“朔气严”指的是北风呼啸的景象,暗示着冬天的到来。诗人以“俄惊”两字,表达了他对于突如其来的寒冷感受的惊讶和不安。

第三句“似兆丰年将比玉”,则转向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他想象着丰收的景象,就像一块美玉一样珍贵和美好。这里的“兆丰年”指的是预示丰收的意思,而“比玉”则是将丰收与美玉相提并论,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句“如忧旅食故堆盐”,则转向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担忧。他担心自己在外漂泊而没有饭吃,就像堆积起来的盐一样沉重。这里的“旅食”指的是旅途中的食粮或财物,而“故堆盐”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匮乏的无奈和焦虑。

第五句“林丘掩冉通孤寺”,继续描绘了诗人所见的自然景色。树林和山丘在雪的覆盖下显得更加幽静而神秘,而那一座孤零零的寺庙则在雪中显得更为突出。这里的“掩冉”指的是隐约可见的样子,而“通孤寺”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寺庙的好奇和向往。

第六句“灯火青荧隔小檐”,则转向了诗人对于寺庙内部景象的描述。寺庙中的灯光在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微弱而朦胧,而那一道小窗则像是一道希望的光芒。这里的“青荧”指的是青色的光芒,而“隔小檐”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距离感的体验。

第七句“却忆君家三泖上”,则回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回忆。他回忆起你们家乡的三泖之滨,那里的水乡风光一定也很美丽吧。这里的“却忆”是指回忆起来的动作,而“君家三泖上”则指的是王介甫的家乡所在地。

第八句“竹巾芒屦看峰尖”,则描绘了诗人对于家乡美景的向往和期待。他想象着穿上竹制的帽子和麻绳做的鞋子去欣赏那高耸入云的山峰,那一定是非常壮丽的场景。这里的“竹巾芒屦”指的是简陋的行头,而“看峰尖”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攀登高峰的向往和决心。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