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戍遐荒,参天气、盈盈弗歇。
睹蛮人、永颂声名,南阳比烈。
草赋曾留边上曲。
征衣常带川中月。
过山溪、读罢采兰篇,伤情切。
君恩报,臣心雪。
官易去,才难灭。
凛千秋梗概,纲常无缺。
啼鸟时闻李白语,落霞犹染苌弘血。
当年从谏有几人,文何阙。
满江红 吊太史杨升庵远戍遐荒,参天气、盈盈弗歇。
睹蛮人、永颂声名,南阳比烈。
草赋曾留边上曲,征衣常带川中月。
过山溪、读罢采兰篇,伤情切。
君恩报,臣心雪。
官易去,才难灭。
凛千秋梗概,纲常无缺。
啼鸟时闻李白语,落霞犹染苌弘血。
当年从谏有几人,文何阙
注释
- 远戍遐荒:形容边疆遥远荒凉之地,表达了作者对遥远边地的描写。
- 参天气:比喻其才华横溢,能与天地相融。
- 盈盈弗歇:形容事物连绵不断,持续存在。
- 睹蛮人:观察蛮族人民,体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 永颂声名:永远赞美和传颂他的名字和成就。
- 南阳比烈:在南阳地区有极高的声誉。
- 草赋曾留:在边疆留下诗赋,表现了诗人的文学造诣。
- 征衣常带:经常穿着带有征衣,表示身在边地的辛劳。
- 过山溪:通过《过山溪》这首词来表达情感。
- 读罢采兰篇:读了《采兰》后感到悲伤。
- 君恩报:报答君王的恩情。
- 才难灭:才能难以磨灭。
- 纲常无缺:社会伦理纲常不缺失。
- 啼鸟时闻李白语:不时听到像李白一样的鸟儿鸣叫。
- 苌弘血:苌弘为蜀国忠臣,此处象征忠诚。
- 文何阙:文采如何缺少。
译文
遥远的边关,天气寒冷而持久;目睹蛮族人民,永远赞美他们的声名,南阳可比英雄豪杰。在边塞写诗留下诗篇,常带着思乡之情,翻越群山。读罢《采兰篇》,心中充满了悲伤。
我对你的恩情,你用诗歌回报;你的才学才能难以磨灭。虽然你在官场上离去,但是你的才能和志向永远不会消失。我们应铭记历史,保持社会的纲常道德不缺失,不要失去忠诚和勇气。
每当听到像李白一样的鸟儿叫声,看到夕阳下流淌的红色,我都会想起你。当年跟随我进谏的人有多少?我们的文化难道没有缺点吗?
赏析
此诗以“吊”字开篇,直接点题,表达了作者对太史杨升庵的哀悼之情。诗中通过描述杨升庵生前留下的诗歌和事迹,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国家的贡献,表达了对他的深深敬意。
首联“远戍遐荒,参天气、盈盈弗歇。”描绘了杨升庵所处的边远荒僻之地以及他才华横溢的形象。这不仅展示了他的生活背景,也暗示了他的文学地位。“睹蛮人、永颂声名,南阳比烈”进一步强调了他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崇高声望。这一部分不仅赞扬了他的文学成就,还肯定了他对社会的贡献。
中间部分“草赋曾留边上曲,征衣常带川中月。过山溪、读罢采兰篇,伤情切。”详细描绘了他在边疆留下诗作的情景,以及读《采兰章》时的感伤。这些细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逝去岁月的感慨。
结尾“君恩报,臣心雪。官易去,才难灭。”表达了作者对杨升庵忠诚于国家的钦佩,同时指出了即使离开了职位,他的才能和精神仍然长存。最后一句“啼鸟时闻李白语,落霞犹染苌弘血。”则将读者的情感引向了一种超越生死的境界,表达了对这位伟大人物的无尽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杨升庵生平的回顾和对其诗歌作品的赞颂,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爱和贡献,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种深情的缅怀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望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