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城茅屋水云深,绝迹无人向此寻。
壤父不知尧帝力,君房安识子陵心。
扶犁晓趁黄梅雨,嗿馌凉依绿树阴。
但使年年多黍稌,何忧白发老相侵。

”`

耕隐为黄彦正三首 其三

背城茅屋水云深,绝迹无人向此寻。

壤父不知尧帝力,君房安识子陵心。

扶犁晓趁黄梅雨,嗿馌凉依绿树阴。

但使年年多黍稌,何忧白发老相侵。

注释:

  • 背城茅屋:背对着城墙的茅草房屋,形容隐居之地环境清幽。
  • 水云深:水流和云雾交织成一幅深远的画面。
  • 绝迹无人:没有人踪迹可循,指人迹罕至之处。
  • 壤父:古时耕种之人。
  • 君房:古代贤者名号。
  • 嗿馌:指农人用木棒或手扶犁头,以保持平衡。
  • 黄梅雨:夏季特有的季节性降雨,通常伴随着农作物生长。
  • 黍稌:黍米,一种谷物。
  • 相侵:相互侵犯,这里比喻岁月无情地侵蚀着人的容貌和健康。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描述了一位隐居者在远离尘嚣、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流水、云雾、绿树),以及隐居者与外界的隔绝(如无人问津、无人知晓),诗人传达了一种与世无争、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此外,通过“但使年年多黍稌,何忧白发老相侵”一句,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循环和生命流转的感悟,以及对岁月变迁带来的衰老现象的淡然态度。整体上,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隐士生活的宁静图景,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这首诗是明代董纪的作品《耕隐为黄彦正三首》中的第三首。它描绘了一位隐居者在深山之中的简朴生活,以及他对自然的深切感受。诗中透露出的是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诗歌原文

背城茅屋水云深,绝迹无人向此寻。
壤父不知尧帝力,君房安识子陵心。
扶犁晓趁黄梅雨,嗿馌凉依绿树阴。
但使年年多黍稌,何忧白发老相侵。

诗歌译文

背对着城市,在水雾缭绕的山边筑起了茅屋。那里很少有人能够找到这个地方。
耕种的老人或许不知道尧帝的力量,而像君房这样的智者又怎能理解子陵的心呢?
清晨趁着黄梅雨来临之前,我扶着犁赶牛耕地。傍晚时分,我在树下乘凉休息。
只要每年都能丰收稻谷,又何必担心年老后受到时间的摧残呢?

诗歌注释

  • 背城茅屋:诗人在城外建造了一座茅草屋,象征着他的隐退生活。
  • 水云深:描述山间的环境,水和云雾交缠,给人以深远的感觉。
  • 绝迹无人向此寻:形容这个地方人迹罕至,难以被外人发现。
  • 壤父:耕种者,这里的诗人自指,体现了对农耕生活的尊敬。
  • 君房:古代贤者名号,此处可能指代那些有智慧的人。
  • 嗿馌:农人扶犁的姿势。
  • 黄梅雨:夏末的一种季节性降水,通常伴随着农作物生长。
  • 黍稌:黍米,这里泛指庄稼,象征丰收和富裕。
  • 白发老相侵: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发增多,容颜衰老,这里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担忧。

诗歌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心理刻画,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美好和对时间无情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地。同时,诗人通过对农耕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土地的敬畏和对劳动价值的肯定。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对生活的淡然与超脱,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接纳,使得这首诗成为了表达隐逸情怀和生命哲思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