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泛白蘋洲,未到云深处。
今遇卞山僧,遥指云中树。
卞山处处皆白云,千峰万峰云不分。
白云回合即山寺,僧在乱云堆里睡。
修篁蔽天亏日月,香茗流泉隐仁智。
霅溪南下合苕溪,百里苍苍猿一啼。
我欲寻僧采茶去,更入此峰西更西。

卞山僧谈山之胜欣然未能一往短歌怀之卞山的和尚谈论山的景色十分高兴,但自己却未能亲自去看一看。

昔泛白蘋洲,未到云深处。
从前曾经泛舟到白蘋洲,还未到达云雾缭绕的地方。

今遇卞山僧,遥指云中树。
现在遇到卞山的僧人,他远远指着云中的树木。

卞山处处皆白云,千峰万峰云不分。
卞山到处都覆盖着白云,千座山峰万座山峰上的白云相互融合,分不清哪是山峰哪是云雾。

白云回合即山寺,僧在乱云堆里睡。
云雾缭绕的地方就是一座山寺,山里的和尚正在乱云堆里睡觉。

修篁蔽天亏日月,香茗流泉隐仁智。
茂密的竹林遮蔽了天空使日月难以窥视,香气四溢的茶水和泉水使人的智慧难以显露。

霅溪南下合苕溪,百里苍苍猿一啼。
霅溪向南流入苕溪,方圆百里的群山中传来一声猿啼。

我欲寻僧采茶去,更入此峰西更西。
我想去拜访那位和尚采些茶回去,还要继续往西边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偶然的游历经历。诗人与一位卞山和尚偶遇,被和尚引见给一片白云笼罩的山景。这里,“白云”是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意象之一。“白云”既指眼前的山色,也象征着高远、空灵的人生境界。诗人用“白云”、“乱云”、“白云”、“云中树”,将一个宁静、空灵、飘渺的境界展现在读者眼前。“白云”与“云中树”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而且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生活的愿望。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又转向对人世的观察。在这里,“修篁”指的是郁郁葱葱的竹林,“竹”在这里也象征着高洁、坚韧、刚毅等品质。“修篁蔽天亏日月,香茗流泉隐仁智”,通过竹子遮住了阳光和月光,使日月不能窥视而表现出一种幽静的境界;同时,“香茗流泉”又使人的智慧难以显露。这一节主要表现了诗人对于人世的观察以及对人的品质的肯定。

“我欲寻僧采茶去,更入此峰西更西”,则表明了诗人对这次相遇的喜爱之情,并表达了诗人想要再次前往那里的心情。这两句虽然只是简单的叙述,但却充满了诗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