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皇九叶主鬯昆,四十八祀承郊燔。
五星如珠环紫垣,边尘不动塞草暄。
西羌时却狻猊贡,内乐不奏梨花园。
流沙以东𣢾北门,名王贵人皆执膰。
帝介大圭报所尊,衮衣穆穆朝上元。
絺绣日月交龙文,万象恍忽天无言。
御容供奉随仙仗,日侍龙颜近天上。
图成卤簿归太坛,仿佛山河秀尧颡。
松阴谡谡俨千官,公侯卿相皆倜傥。
三十年来御府藏,神孙三见升明堂。
斯图时展奉先殿,庆陵老珰惊遥见。
白头宫女泪阑干,犹识西宫旧游面。
米脂盗入禁垣穿,王孙零落燕山烟。
往往人间得宸翰,此轴何人质酒钱。
北阙贵臣再易主,半是前朝故宰辅。
降相应羞论万历,遗民尚复称神祖。
捧图呜咽空沾臆,野老相看不相识。
君不见钟山云气长亘天,天坛树尽春无色。

这首诗是关于明神宗的南郊大祀。它描绘了祭祀过程中的景象和气氛,同时也反映了明代宫廷中的权力斗争和文化变迁。

我们来看第一句:“高皇九叶主鬯昆,四十八祀承郊燔。”这里提到了“九叶主鬯”,指的是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的祭祀活动。而“四十八祀”则是指祭祀的次数。这里的“承郊燔”意味着继承并继续进行祭祀。这句话表达了对先帝的敬仰以及对于祭祀活动的传承。

第二句:“五星如珠环紫垣,边尘不动塞草暄。”描述了祭祀现场的景象,五星(指日、月、星、辰、宿等)环绕着紫禁城,象征着天地之间的和谐。同时,边塞没有发生战争,边疆的草木繁盛。这句话体现了祭祀活动中和平与繁荣的氛围。

第三句:“西羌时却狻猊贡,内乐不奏梨花园。”描述了西羌(今青海一带)进贡的情况,以及内廷没有演奏音乐的场景。这里的“狻猊”是一种神兽,代表着威严和权力。通过描述这种场景,作者暗示了朝廷中的权势更迭和权力斗争。

第四句:“流沙以东𣢾北门,名王贵人皆执膰。”描述了流沙以南的地区,那里的贵族们正在准备祭品。这句诗通过地域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政治格局。

第五句:“帝介大圭报所尊,衮衣穆穆朝上元。”这里提到了皇帝佩戴的大圭作为礼物献给神明。同时,皇帝穿着庄严的礼服,前往天坛参加祭祀活动。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皇帝的尊敬和祈求神灵保佑的意愿。

第六句:“絺绣日月交龙文,万象恍忽天无言。”描述了祭祀现场的景象,以及天地之间的神秘感。这里的“絺绣”指的是祭坛上的装饰,而“日月交龙文”则象征着宇宙的和谐与秩序。通过这样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于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

第七句:“御容供奉随仙仗,日侍龙颜近天上。”描述了皇帝的容貌被供奉在祭坛上,他如同神仙一般靠近天际。这句话表达了皇帝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神圣性。

第八句:“图成卤簿归太坛,仿佛山河秀尧颡。”描述了祭祀完成后,将祭祀的图册带回皇宫,使得山河景色更加秀美。这句话通过对祭祀活动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祝愿。

第九句:“松阴谡谡俨千官,公侯卿相皆倜傥。”描述了祭祀结束后,官员们恭敬地站立在松树下,他们的风度和才华让人敬佩。这句话赞美了官员们的风采和能力。

第十句:“三十年来御府藏,神孙三见升明堂。”提到了过去三十年中,皇帝多次登上明堂,见证了国家的兴衰。这句话表达了对于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望。

第十一句:“斯图时展奉先殿,庆陵老珰惊遥见。”描述了奉先殿(皇帝的家庙)时常展示祭祀图册的情景,让远方的旧臣感到惊讶。这句话通过描绘祭祀仪式的盛大和皇帝的威严,表达了对于皇家荣耀的赞颂。

第十二句:“白头宫女泪阑干,犹识西宫旧游面。”描述了年老的宫女们仍然记得西宫(即后宫)的旧时光,她的泪水已经干涸。这句话表达了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第十三句:“米脂盗入禁垣穿,王孙零落燕山烟。”描述了盗窃者潜入禁垣(皇宫),使得王室子弟散落在燕山(位于今河北省)。这句话揭示了宫廷生活的险恶和王室成员的命运多舛。

第十四句:“往往人间得宸翰,此轴何人质酒钱。”提到了人们常常能够得到皇帝的手书(宸翰),这些手书成为了他们炫耀身份的标志。然而,这些手书的价值却远远比不上他们为了获得这些手书所需付出的代价。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和珍视。

第十五句:“北阙贵臣再易主,半是前朝故宰辅。”描述了北阙(皇宫)中的重要官员频繁更换,其中许多是前朝的重臣。这句话揭示了宫廷政治的腐败和权力斗争的残酷。

第十六句:“降相应羞论万历,遗民尚复称神祖。”提到了万历年间的政治动荡,当时的百姓们仍然怀念着神祖(即朱元璋),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这句话表达了人民对于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忧虑。

第十七句:“捧图呜咽空沾臆,野老相看不相识。”描述了一些老人捧着祭祀图册默默流泪,彼此间不再认识。这句话表达了对于历史长河的感慨和对于人事无常的感慨。

第十八句:“君不见钟山云气长亘天,天坛树尽春无色。”通过对比钟山和天坛的形象,描绘了天空中的云气和天坛上的树木都失去了生机,象征着自然的衰败和人们的悲哀。

这首诗通过对明神宗南郊大祀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风貌。同时,通过对祭祀仪式的具体描绘,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宇宙、历史和现实的不同感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也有对历史的追忆和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