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乱闻未平,远行避何所。
还山寻若英,行尽水穷处。
林光停落日,便入前村去。
欲问高阳人,忽见秦时女。
相逢各自惊,相向不得语。
【注释】
大乱闻未平:国家动乱尚未平定。
避何所:躲避到什么地方。
若英:桃花,这里用作人名。
水穷处:指流水终归大海的地方。
林光停落日:夕阳的余辉映在树林上。
便入前村去:就进了前面村庄。
高阳人:古地名,汉高帝曾居此,故址在今河南省济源县东南。《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博浪沙刺秦始皇时,误中副车,逃往他地,隐姓埋名,改名为张平。后来,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失败,亡命隐居于商山,改名为张良,字子房,又字“子房公”。高阳,是张良的家国。
秦时女:秦汉时期的女子。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游子在乱世中流离失所,终于来到一个名叫“桃花”的村子。这个村落的名字,似乎让人想起《桃花源记》。然而,这里的桃花,并非传说中的桃花源,而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家园。
诗人在诗中写道:“还山寻若英,行尽水穷处。”这句的意思是,诗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去寻找那个名叫“若英”的人。而当他走到溪流尽头时,却发现那里并没有那个人。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寻找的,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理想家园。
诗人写道:“林光停落日,便入前村去。”“林光”是指夕阳的余晖照在树林上的景象。“落日”,则是夕阳落下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夕阳的余晖洒满树林时,诗人就进入了前面的村庄。这里的“前村”,应该就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家乡。
诗人写道:“欲问高阳人,忽见秦时女。”这两句的意思是,诗人想去询问那个名叫“高阳”的人,但却看到了一个秦汉时期的女子。这里的“高阳人”,很可能就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家园。因为张良曾经在这里隐居,所以这里的“高阳人”可能就是他。而那个秦汉时期的女子,也很可能是他心中的女神。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乱世中的流离失所,以及他最终找到理想家园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家园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中的人物、地名、景物等都与《桃花源记》有着密切的联系,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家园的美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