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一六合,拔剑逐亡胡。
威殚乃厌死,求仙问神都。
玉椹尚未来,水银閟龟凫。
生掘阖闾冢,金精发湛卢。
猥以鲍车朽,疲此骊山徒。
不见灞陵下,瓦器流泉涂。

秦王一六合,拔剑逐亡胡。威殚乃厌死,求仙问神都。
玉椹尚未来,水银閟龟凫。生掘阖闾冢,金精发湛卢。
猥以鲍车朽,疲此骊山徒。不见灞陵下,瓦器流泉涂。

[1] 明·彭孙贻的《咏史十三首·其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诗句“秦王一六合”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强大势力,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权力的滥用和生命的消耗,反映出历史中统治者往往因追求权力而忽视民生,最终导致国家衰败和个人生命的消逝。“求仙问神都”则反映了秦始皇晚年寻求长生不老药的荒谬行为,以及这种追求对个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2^] 清代张笃庆的《咏史十三首·其十》同样描绘了历史中的悲剧人物,如秦国将领和项羽。诗中“潼关不守竟仓皇,遗恨中涓促丧亡”反映了秦朝末年,由于秦二世的无能,使得潼关失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骁贼直闻趋洛下,行营又见溃河阳”则描述了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楚汉战争,其中项羽的失败,使得他的军队在溃败中失去了河阳。这些描写不仅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无常,也体现了诗人对英雄成败的感慨和对历史进程的深刻认识。

[③] 宋朝释德洪的“刹那思虑不及处,智入三世无去来”表达了禅宗对生死观的思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这里的“水母有虾方见色,芭蕉无耳亦闻雷”进一步强调了万物的相对性,即使是看似固定的事物也有变化的可能性。这种思想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超脱和对生命现象的深刻理解。

[④^1^][⑤^] 彭孙贻的《咏史十三首·其十》通过描述秦始皇、项羽等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这些故事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当下和未来的警醒。诗中的“求仙问神都”和“生掘阖闾冢,金精发湛卢”都反映了古人对超越生死、追求永恒的愿望,但这种追求往往伴随着对现实的漠视和对生命的浪费。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描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动荡和历史的变迁。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诗人传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以及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诗中的语言精炼而富有哲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深入思考。此外,诗中还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通过对古代典故和诗词的学习,展现了诗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