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眺西陵西更西,白公堤尽即苏堤。
荷花潋滟迷舟入,柳色阴浓只马嘶。
三竺两高烟漠漠,四贤一去草萋萋。
祗宜明圣湖边月,仍向风篁岭上低。
《苏堤怀古三首·其二》是明朝彭孙贻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西陵野眺的景象。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诗歌原文:
野眺西陵西更西,白公堤尽即苏堤。
荷花潋滟迷舟入,柳色阴浓只马嘶。
三竺两高烟漠漠,四贤一去草萋萋。
祗宜明圣湖边月,仍向风篁岭上低。诗歌翻译:
在西陵的野望中,景色更加向西延伸,直到尽头,白公堤到了尽头就是苏堤。
荷花波光潋滟让人迷失在船上,柳树的颜色阴暗浓密,只有马儿的嘶鸣。
三座寺庙两座高耸,烟雾渺茫;四位贤者已经离开,长满青草。
最好是明月照耀的明圣湖边,仍然向风吹过的风篁岭上低头。关键词注释:
- 西陵: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 白公堤:地名,与西陵相邻的古代堤坝。
- 苏堤:地名,连接杭州城与西湖的重要水道。
- 荷花:植物名,生长在水面或陆地上的花朵。
- 潋滟:形容词,形容波光闪烁的样子。
- 马嘶:动词,形容马儿的嘶鸣声。
- 三竺:指灵隐寺周围的三个小山丘。
- 四贤: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孟浩然、韦应物四人。
- 明圣湖边月:用来形容月光明亮如镜的美丽景象。
- 风篁岭:指的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风篁岭。
-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西陵野望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诗中的“白公堤”和“苏堤”作为历史遗迹,见证了杭州的繁荣与变迁。诗人通过对荷花和柳树的描述,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情感。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和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留恋。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苏堤怀古三首·其二》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它不仅是研究宋代文化和园林艺术的重要文献,也是欣赏古典诗词的绝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