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千里接江关,芒屩曾行瘴岭间。
梦里匡庐湓浦月,望中宫阙秣陵山。
频年烽火今何似,闻道流人己渐还。
如此投簪应不悔,沙头尚有白鸥闲。
诗句原文:
春潮千里接江关,芒屩曾行瘴岭间。
梦里匡庐湓浦月,望中宫阙秣陵山。
频年烽火今何似,闻道流人己渐还。
如此投簪应不悔,沙头尚有白鸥闲。
注释解析:
- 春潮千里接江关 - 描述了春天的江水波涛汹涌,仿佛与江边关隘相接的场景。
- 芒屩曾行瘴岭间 - “芒屩”是古代旅行者穿的一种鞋,这里指的是彭孙贻自己曾经走过充满瘴疠(一种热带病)的山脉和地区。
- 梦里匡庐湓浦月 - “匡庐”指庐山,“湓浦”是古时的地名,这里可能是彭孙贻梦中所见的美景。
- 望中宫阙秣陵山 - “宫阙”泛指皇宫,“秣陵”是南京的古称,表明他眺望远方时看到的是金陵的皇宫和山川。
- 频年烽火今何似 - 表达了战争频发、和平难得的感慨。
- 闻道流人己渐还 - 据传有流民已经归来,彭孙贻在听闻此消息后感到欣慰。
- 如此投簪应不悔 - 如果现在选择放弃仕途,投身于自然之中,他认为自己不会后悔。
- 沙头尚有白鸥闲 - 最后一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自在的画面,彭孙贻在海边的沙地上悠闲地观察着海鸥。
赏析:
此诗作于明朝,诗人彭孙贻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抒发,传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通过对春天江水、远行的旅人、梦境中的美景以及归来的流民等元素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画面。特别是结尾那句“如此投簪应不悔”,表达了诗人对于放下官职、回归自然生活的坚定决心和满足感。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其对于人生态度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