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遗庙海云横,膏雨当时遍海城。
今日野棠眠屃赑,故祠移主傍柴荆。
襄阳碑坠河山改,畏垒堂空燕雀争。
何处酬恩数行泪,独怜马援有门生。
【解析】
题朱使君故祠(《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九。)
使君遗庙海云横,膏雨当时遍海城。
今日野棠眠屃赑,故祠移主傍柴荆。
襄阳碑坠河山改,畏垒堂空燕雀争。
何处酬恩数行泪,独怜马援有门生。
译文:
使君的遗像和祠堂在海风中屹立,那曾经遍地洒下甘霖的时候;
如今田野里生长着野棠花,故祠被移来建在柴门外。
襄阳城的碑文从高处坠落,山河都改变面貌;
昔日的殿堂空空荡荡,燕子、黄莺争相鸣噪。
我在哪里报答你的恩情?只落得几滴泪水!
我只可怜马援,他的门生只有班超。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怀人之作。诗的首联写故地重游,缅怀先贤,感慨万千;颔联追述当年功绩,今安在哉;颈联写江山易代,人事沧桑;末联感伤自己报国无门,徒叹英雄命薄。
此诗是诗人重访故地时所做,抒发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切,意境深远。
“使君遗庙海云横”,这一句起句便用一“横”字,写出了使君祠堂的雄伟壮观。“使君”,即指朱使君,朱温之弟朱友谅之子,曾为宣州观察使,因事得罪而贬至蕲州,后迁任许国长史、检校右仆射、检校太傅等官,最后死于贬所。“遗庙”,指的是他的墓地。“海云横”,形容墓地周围的景象,给人一种雄浑壮阔的感觉。“膏雨”二字,既点出使君生前治水有功,又暗喻他一生行善积德,为人民造福。
“今日野棠眠屃赑”,意思是说,如今的野棠树已经长得很高大,它们曾经在使君的墓地周围生长,但现在却只能躺在地上休息了。“屃赑”,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的大龟或蛟龙,这里用来比喻使君的墓地。“眠”,是躺卧的意思。这句诗表面上是在描写野棠树的状态,但实际上是在表达诗人对于使君墓地的深深哀思。因为使君的墓地已经被破坏,现在只剩下一些残砖断瓦,而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野棠树也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这种变化让诗人感到无比痛心。
“故祠移主傍柴荆”,意思是说,原来供奉使君的地方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而那个曾经的主人也已经离开了。“柴荆”,是指篱笆和门板之类的东西,这里用来代表一个简陋的农家小屋。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乡村景象:一座破旧的农舍坐落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屋前的篱笆已经斑驳不堪,门前的木桩也早已腐朽不堪。这种变化让诗人感到十分凄凉。
“襄阳碑坠河山改”,意思是说,曾经矗立在那里的襄阳碑已经倒塌了,而那些曾经见证历史的人们也已经消逝了。“岘山”,是位于襄阳市郊的一个著名景点,山上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汉昭烈皇帝刘备”等字样。然而,这块碑文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和一座废弃的房屋。这种变化让诗人感到无比惋惜。
“畏垒堂空燕雀争”,意思是说,曾经威震敌胆的畏垒之战已经过去很多年了,而那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堡垒也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畏垒”,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战役,当时唐朝将领李光弼率领大军与叛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李光弼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取得了胜利,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然而,这场胜利并没有给大唐王朝带来长久的安宁,反而使得唐朝的统治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燕雀争”,则是用燕子和黄莺等小鸟来比喻那些曾经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们。这些英雄们在战争中英勇杀敌,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英年早逝。他们的死让整个国家陷入了混乱和动荡之中,使得大唐王朝的统治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尾联两句:“何处酬恩数行泪,独怜马援有门生。”意思是说,我在哪里才能报答你对我的养育之恩呢?只有那些忠诚耿耿的大臣们才能够真正理解我的心意。“马援”,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将领和军事家,他曾担任过交趾太守、扶风都尉等职务。他是一位忠勇之士,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还在治理边疆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门生”,则是指学生或弟子的意思。这里用来比喻那些忠诚耿耿的大臣们。
这首诗通过对故地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深情怀念和无尽思念。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腐败,以及人们对权力和名利的追逐和追求。它启示我们,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时光,努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