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牖梅花傍角巾,羞将短鬓照江春。
箨冠旧制山中服,芒屩初归岭外身。
瘴海王正悲野老,草堂诗史寄骚人。
柴门车马休相过,燕雀风尘未可亲。
【注释】
庚寅:年号。疏牖:窗。角巾:古时隐士的头巾。羞将短鬓照江春:意为不想在春天把短鬓展示出来。箨(tuò)冠:竹笋壳制成的帽子。旧制:指古代制度。芒屩(jia):草履,初归岭外身:刚刚归来。瘴海:岭南一带潮湿多雾的地方。王正悲野老:指屈原。草堂诗史:指杜甫,他曾任“左拾遗”。寄骚人:指李贺,他以诗才著称。柴门:小门。燕雀风尘未可亲:燕雀不能与君子为伍,所以不可亲近。
【赏析】
这是一首自寿之作,诗人以梅花自比,表达了自己的志节和抱负。
首联起句“疏窗”二字,便点出诗人居处之僻静,而“梅”字又暗示了其志行之高洁。梅花在严冬开放,不惧寒冷,不媚权势,不畏权贵,是诗人品格的写照。《离骚》中的诗人以香草美人自喻,而此处的梅花则更近于《离骚》中诗人的自我写照了。次句“角巾”是隐士的服饰,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自己,表明自己不愿意在春天里把自己的短鬓展示出来,也就是不愿与世同俗、同流合污。三联承第二句而来,说自己虽然像山中的道士那样穿着竹皮做的帽子,但毕竟还是回到了岭南,所以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刚从岭外回来的人。这两句既表明了自己的出处行藏,也表明了自己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屈原曾因被贬逐到湘漓而投江自沉,而诗人却能够回到岭南来,可见自己并没有像屈原那样被小人排挤得无处容身,而是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四联进一步表明了自己对屈原的态度,说屈原在被流放的时候,还哀叹南方的老人们,而自己虽然远离家乡,却仍然关注着国家的命运。最后一句则是说自己虽然身处草堂之中,但仍像屈原一样关心国家大事,所以不应该随便与别人交往。五联最后用“燕雀风尘未可亲”收束全诗,燕雀虽然飞得很低,但却常常受到风尘的伤害,因此不值得亲近;诗人虽已远离仕途,却仍忧国忧民,因此更应该保持自己的操守,不要与世俗之人轻易交往。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之心和对理想的追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