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客茅庐谷水傍,半椽无恙旧柴桑。
何烦归去寻荒径,恐有移文到草堂。
十亩稻孙梅雨足,三春燕子麦秋长。
东屯卜筑从君隐,遥指门前柳数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山客茅庐谷水傍,半椽无恙旧柴桑。
山中隐士的茅草房靠近山谷,旧居的简陋木椽仍然完好。
何烦归去寻荒径,恐有移文到草堂。
何必回去寻找那片荒芜的小路呢?恐怕会有书信送到我这儿来。
十亩稻孙梅雨足,三春燕子麦秋长。
十亩稻田在梅雨季节已经足够成熟,三春天气里燕子和麦子长得都很茂盛。
东屯卜筑从君隐,遥指门前柳数行。
我在东边租了块地盖起小屋子隐居,远远望去那些柳树就像一排排排列整齐的小旗杆。
译文:
山中隐居的人住在谷旁,茅屋虽旧但依旧坚固。
为何要回去找那条被遗忘的道路,恐怕有信件送来告诉你新居的消息。
十亩稻田已经收获完毕,三春时节燕子和麦子生长得旺盛。
东边的田地里建起了小屋,远处的柳树林如同一排排绿色的旗帜。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歌。首联通过“山客茅庐谷水傍”表达了诗人身处山林,与世隔绝的隐逸生活;“半椽无恙旧柴桑”则进一步描绘了这种生活的简朴与宁静。颔联“何烦归去寻荒径,恐有移文到草堂”则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认为既然已经找到了隐居的地方,就没有必要再去追寻那片未知的小路。颈联“十亩稻孙梅雨足,三春燕子麦秋长”则具体描写了隐居生活中的农作物生长状况,既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生活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农耕生活的熟悉与尊重。尾联“东屯卜筑从君隐,遥指门前柳数行”则将视角转向了诗人自己的居住环境,通过对门前柳树的描绘,既展现了他的隐居生活,也透露出他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留恋。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由、超脱尘世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