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寻僧过午钟,涧声恰为小桥冲。
钩廊屐齿喧于蝶,矮竹幽房曲似蜂。
烟树隔江荒禹庙,山河残画怆徽宗。
变名何地堪逃俗,曾向皋桥托赁舂。
诗句释义:
- 野寺寻僧过午钟,涧声恰为小桥冲。
- “野寺”指的是一个偏僻的寺庙。
- “寻僧”可能意味着寻找僧人或与僧侣交谈。
- “过午钟”指的是寺庙中在中午时分的钟声。
- “涧声”指的是山涧中的水流声。
- “恰为小桥冲”形容涧声仿佛冲击着小桥。
- 钩廊屐齿喧于蝶,矮竹幽房曲似蜂。
- “钩廊”是指有弯曲形状的走廊。
- “屐齿”指的是鞋底。
- “喧于蝶”形容走廊中有脚步声。
- “矮竹”指的是低矮的竹子。
- “幽房”指的是隐秘的房间。
- “曲似蜂”形容房间曲折像蜜蜂飞行时的样子。
- 烟树隔江荒禹庙,山河残画怆徽宗。
- “烟树”可能指的是烟雾缭绕的树木。
- “隔江”指的是江对岸。
- “荒禹庙”表示禹王庙已经荒废了。
- “山河残画”可能指的是残破的山水画。
- “怆徽宗”表示对徽宗的哀悼。
- 变名何地堪逃俗,曾向皋桥托赁舂。
- “变名”可能指改变身份。
- “皋桥”是苏州的一个地名。
- “托赁舂”可能是说曾经租住在皋桥附近的人家。
- 译文:
野寺里寻觅僧人过了午后的钟声,涧水声仿佛冲击着小桥。
弯曲的走廊上鞋底的声音喧闹如同蝴蝶飞舞,低矮竹林中的隐秘房间曲折如蜂巢。
烟雾笼罩中的树木隔着江面看着荒芜的禹王庙,残破的山水画让人感到悲伤。
改换姓名后哪里能躲避世俗的纷扰,我曾到皋桥附近的人家租房居住。
赏析:
整首诗通过对春郊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迷茫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中的“烟树隔江荒禹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春日里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荒凉与失落。而“曾向皋桥托赁舂”一句,则透露出诗人曾经为了逃避现实而选择租房居住的无奈与辛酸。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