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台上昔年月,三度窥人上此峰。
断字碑多无好句,白头僧老识山翁。
气清众骨通禅性,思入江天变水容。
不寐低吟竺仙偈,莫须惊起听经龙。
【注释】
妙高台:位于金山寺内,相传为佛祖达摩面壁九载之地。三度:三次。窥人:探视。
断字碑:碑石因风化而断裂,故云“断字”。好句:佳句。白头僧老识山翁:白首的僧人年事已高,却能识别出山中隐士的身份。
气清众骨通禅性:这里是指山中的松树、竹木等自然景物,都能与人的心境相融合,达到一种禅的境界。思入江天变水容:这里的“江天”指的是江水的流动和天空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不寐低吟竺仙偈:不睡觉时低声朗诵《大般若经》中的诗句。低吟:低声吟诵。
莫须惊起听经龙:不要被惊醒。莫须:不必。
【赏析】
这首七绝,前四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中间插入了一段关于“三度观人”的故事,最后又用“莫须惊起”作结。全诗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开头一句“妙高台上昔年月”,点出了此诗的写作地点——金山寺。妙高台,位于金山寺内,据说是佛祖达摩面壁九年的地方;“昔年月”,则表明这首诗是在很久以前创作的。接着,诗人通过“三度窥人上此峰”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佛门圣地的向往之情。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虚实结合,使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领悟。“断字碑多无好句”,意指那些碑石上的断文,虽然看似无用,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哲理;“白头僧老识山翁”,则是说那位白发的老僧,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能够识别出山中隐士的身份。这两句既赞美了老僧的智慧,又表达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认同。
诗人将镜头转向了自然界。“气清众骨通禅性”,意指山中的松树、竹木等自然景物,都能与人的心境相融合,达到一种禅的境界;“思入江天变水容”,则是说作者在静坐冥想时,思绪已经融入了江水之中,仿佛江水也在随着他的心情变化。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景色,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正当诗人沉浸在这种境界中的时候,却被一阵风吹醒了。于是,他不禁感叹道:“不寐低吟竺仙偈,莫须惊起听经龙。”意思是说,他因为太投入于修行而没有注意到外界的声音,以至于被风吹醒了。这一句,不仅表现了诗人的执着与坚定,也体现了他对修行过程的重视与敬畏。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通过描绘金山寺的自然景观和修行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领悟以及对修行过程中情感体验的描述。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典故和成语,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韵味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