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落梅传旧信,篱边乱菊课馀闲。
无琴自听松间溜,可尽先寻郭外山。
聊试火耕开瘠壤,何妨木食溷人寰。
扁舟往往孤峰下,一棹西泠载鹤还。
《和悯乱诗·其十七》赏析
《和悯乱诗·其十七》,明朝彭孙贻所作,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在乱世之中的孤寂与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下面我将依次解析这首诗的每一句,并附上注释。
诗句“陇上落梅传旧信,篱边乱菊课馀闲”描绘了一幅秋日的田园景象:陇地上的梅花已经飘落,传递着过往的讯息;篱笆边的菊花杂乱无章,却透露出悠闲的时光。通过这两句,诗人不仅展现了季节的自然更迭,也隐喻了时光的流逝。这里的“陇上”、“篱边”以及“落梅”、“乱菊”,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诗词中用以表达空间感和时间感的元素。
“无琴自听松间溜,可尽先寻郭外山”,则转向内心的宁静。没有乐器自娱自乐地听泉水流淌的声音,可以探索周边的自然景观——寻找郭外的山峰。这种从外在到内在、从热闹到平静的转变,反映了诗人心境的变化,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独享和欣赏方式的转变。
接下来的“聊试火耕开瘠壤,何妨木食溷人寰”,则是对农活的描述。诗人尝试用火烧的方式耕种土地,虽然条件艰苦,但并无妨碍他追求简朴生活的愿望。这里的“火耕”与“木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存方式的不同选择,也反映出他对物质生活的态度。
最后两句“扁舟往往孤峰下,一棹西泠载鹤还”则带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诗人经常驾小舟在孤峰之下游览,享受着这份与世隔绝的自由。这里的“西泠”是西湖的美称,而“载鹤还”则寓意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境界。
这首诗通过对四季变化的描述,以及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在动乱时代中的孤独与坚持。同时,诗中融入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