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何迁次,从容在少阳。
谁令太学录,重上叩阍章。
朔漠悲渊圣,当时恨靖康。
流离李纲窜,花鸟自钱唐。
【注释】
谒陈少阳祠二首和王阮亭司李 其二:谒陈少阳祠是诗人与友人一起到杭州拜访陈少阳的祠堂。王阮亭,即王士禛,字子真,号阮亭,清代著名文人、学者。
“二相”,指南宋名臣秦桧、贾似道,他们曾为相。“从容”在此处指从容不迫。“太学录”,即国子监祭酒。“叩阍”,指向朝廷上访。“朔漠”指北方边关。“渊圣”,指宋徽宗赵佶。靖康之变后,徽宗被金人掳去,史称“靖康之难”。“李纲”,宋代抗金名将,曾上书反对议和,被贬。“钱唐”,今浙江杭州。
【赏析】
这首诗作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诗人和王士禛一起到杭州游览,并拜谒了陈少阳祠。陈少阳是南宋抗元名将,他的祠堂在西湖之畔。诗人在游览过程中,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对陈少阳的怀念之情。“二相何迁次,从容在少阳。”诗人回忆起历史上那些以权谋私的大臣,他们在位时,天下百姓却遭受苦难。陈少阳作为南宋一位名臣,他的忠君爱国精神令人景仰。然而,这些以权谋私的大臣最终却落得身败名裂的结局。诗人感叹自己与这些人相比,实在相差太远。
接下来两句,诗人转而表达自己的感慨。“谁令太学录,重上叩阍章。”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之所以会来到这个祠堂,是因为我曾经向朝廷上访过。然而,我却始终没有能够改变现状。这里的“叩阍”,指的是诗人曾经试图通过上访来揭露朝政腐败、要求改革的行为。然而,这些行动却始终无法改变历史的发展轨迹。
最后两句,诗人则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朔漠悲渊圣,当时恨靖康。”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北方边关的人们正在悲伤地思念着他们的皇帝。而当时的人则都在怨恨靖康之难的惨痛经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也表达了他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充满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通过对陈少阳的描述,诗人展现了他忠诚于国家的高尚品质;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去岁月的无限怀念;通过对现实的观察,诗人又表现出了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总之,这首诗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