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台游鸟迹,萧寺柏森森。
帝子今何在,清风满竹林。
金焦相向出,湖海隔江阴。
文选空陈迹,云山若处寻。

【注释】

  1. 次韵:诗歌的一种形式,指用原诗的韵,同韵或相近韵的字来押韵;访:访问。
  2. 昭明读书台:指三国时吴王孙权曾于钟山凤凰山筑学宫读书,后称钟山为昭明台。
  3. 荒台:荒芜的台。
  4. 萧寺:古地名,今属安徽省。
  5. 帝子:帝王之子。
  6. 清风满竹林:指风清气爽,竹影摇曳。
  7. 金焦:古地名,今属安徽省。
  8. 湖海:泛指湖泊和大海。
  9. 文选:古代书籍名称,这里指文章。
  10. 云山:云雾缭绕的山峰。
  11. 若:好像、仿佛。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览钟山时所作。钟山是南京的名胜之一,传说是三国时期孙权曾在此筑学宫读书的地方,后称钟山。诗中描绘了诗人在钟山上所见的景象及由此引发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之情。
    “次韵访昭明读书台”,首句交代了诗人游览钟山的原因,即探访昭明读书台。昭明读书台是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曾在钟山凤凰山修建的学宫,后成为钟山的一个景点,诗人对此地怀有深厚的情感。
    接下来四句写景。“荒台游鸟迹”描写了荒废的台地上鸟儿留下的痕迹。“萧寺柏森森”则描绘了萧寺(即现在的佛教寺庙)中柏树郁郁葱葱的景象。这两句诗不仅描绘出了钟山的自然景观,还表现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之情。
    第三联“帝子今何在,清风满竹林”,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出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这里的“帝子”指的是古代帝王的儿子们。“今何在”表明诗人对这些帝王后代的命运感到好奇和忧虑。而“清风满竹林”则描绘了清新的风吹拂过竹林的情景,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这一联既写出了景色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最后两联“金焦相向出,湖海隔江阴”与“文选空陈迹,云山若处寻”,进一步描绘了钟山周围的自然景观。“金焦相向出”描述了金坛和焦山相对立的景象;“湖海隔江阴”则描绘了湖水和大海之间的分界线。这里的“云山若处寻”则表达了一种迷茫、寻觅的情感,让人不禁想要寻找那片云山所在之处。
    本诗通过对钟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